用户名:  密码:    

“全球胜任力”解读


2018-09-20 09:29:54   来源:   撰稿:选自李春华博客   摄影摄像:    ;  评论:0 点击:

 (8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们要具备战略眼光,树立全球视野。毋庸置疑,“战略眼光”“全球视野”等,呼唤具备全球胜任力的国际化人才。

近日,经合组织将“全球胜任力”概念引入国际学生能力评估测试项目(PISA),全球胜任力亦随之成为国内外热词之一。何为全球胜任力?于留学而言,负芨留洋、汲取新知、开阔眼界、提升素养……古往今来,恐留学二字与全球胜任力关系最为紧密。

 

全球胜任力:把世界装入留学行囊


 
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俞可 陈雅璐

今年适逢中国福利会成立8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对该会为促进祖国统一事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所发挥的独特作用与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予以高度评价。由宋庆龄创立的中国福利会致力于祖国统一与世界和平、发展和进步事业,其定位闪耀着这位国家名誉主席在早年留学期间所培育的全球胜任力之魄力。

用教育服务外交战略

全球胜任力是21世纪公民必备之素养。这一概念由美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最先提出。该智库1988年发表题为《为全球胜任力而教》的报告,系统论述留学对于全球胜任力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之后,学者相继提出全球胜任力的要素组合和指标体系。在1998年出版的美国研究报告《为全球胜任力而教:美国未来的护照》中,美国教育委员会呼吁美国联邦政府、地方政府、产业界、高校协同加强全球胜任力培育,以便在全球劳动力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时任美国联邦教育部部长理查德·雷利2000年提出“教育外交”理念,即通过教育途径来确保美国外交利益。该理念注入时任总统克林顿当年4月签署的《国际教育政策行政备忘录》。这份文件提出6项主要任务,如推动美国各类教育机构发展国际伙伴关系、激励更多美国人参与高质量外语学习、鼓励美国学生出国留学、支持教师出国访学等,首要任务在于吸引外国学生来美国留学。

鉴于从理念转化为行动阙如,尤其因为对外交战略考量的倚重,“为全球胜任力而教”在美国依然乏善可陈。全球胜任力培养首次成为美国教育国策,则在201211月。美国联邦教育部发布20122016年国际战略,主题为“以国际教育与国际参与制胜全球”。这是该职能部门首度推出全方位国际战略,旨在提高教育质量并服务外交战略。

将世界纳入学校课堂

美国民间智库亚洲协会率先制定全球胜任力概念框架,包含四大领域:探究世界、识别多元、沟通思想、采取行动。美国各州教育官员委员会2011年与亚洲协会联合出版研究报告《为全球胜任力而教》。20171212日,在哈佛大学校园,经合组织教育与技能理事会与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零点项目共同发布《国际学生能力评估测试(PISA)全球胜任力框架》。

随着全球胜任力走进国际学生能力评估测试,全球胜任力培养从高等教育领域延伸至基础教育领域。近年来,各国学生赴美接受基础教育形成浪潮。虽为留学低龄化趋势所迫,但在教师专业发展中注入全球胜任力,既为课堂上的留学生,更为课堂上的本土学生。2017122日,经合组织和亚洲协会全球教育中心发布《快速变化世界中的全球胜任力教学》,为中小学校教师在现有课程、教学和评价中嵌入全球竞争力提供支持。美国视导与课程发展学会同年开发的全球胜任力学习体系,意在推进教师专业发展。

培育全球胜任力,美国无疑走在前列。因此,“美国即世界,英语即世界语”,这种曲解随着全球化持续深化而固化为刻板印象。欧盟最近宣布,英国正式脱离欧盟后,英语仍位列欧盟三大工作语言之一。真相却是,来自各成员国、操各自母语的欧盟官员,语言交流高度依赖英语。

把校园搬到世界各地

欧洲往往被归于昨天的世界,世界的未来在美国。然而,这幅图景描绘的绝非人类社会的明天。作为西方文明的摇篮,欧洲力图强势回归世界。法国总统马克龙去年926日在巴黎索邦大学发表欧洲倡议,欲新设20所欧洲大学,实施双语教学,要求每位学生在另一欧盟国家至少学习半年。该设想旨在为人类社会的明天培养世界公民,且重点吸引欧洲之外的学子。

马克龙拟把位于法国尼斯的国际欧洲培训中心作为模板。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曾在2005年至2014年期间担任中心校长。该中心半数学生为非欧籍。以环球行走的方式,师生共同上究天文、下穷地理。譬如,硕士专业“欧洲与地中海沿岸国家研究”,一年3个学期分别驻扎尼斯、突尼斯城、罗马,并在伊斯坦布尔展开工作坊。该设想一旦实现,欧盟教育政策很可能会用全球胜任力来替换惯用的“跨文化胜任力”概念。

欧洲复兴,撬动的支点就在全球胜任力。欧盟2013711日发布政策文本《欧洲高等教育遍及世界》,所确立的高等教育全球战略四大目标之一:通过开阔国际视野及提升全球就业力助推欧洲大学生成为世界公民。201411日启动的“伊拉斯谟+”计划激励欧盟学子走向世界,也首次鼓励欧洲之外的学子走进欧盟。欧盟委员会近日表决通过的“伊拉斯谟+”计划(20212027年)甚至把财政预算翻了一番。

让教育汇聚人类利益

培育全球胜任力,全球已在行动。在全球层面,联合国2012926日启动的“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其三大优先工作之一即培养全球公民。在区域层面,20131120日,适逢南非亚当斯学院建校160周年,时任非盟主席祖马女士呼吁这家以“培养非洲最杰出自由运动领袖人物”著称的教育机构,为非盟培养熟知全球政治经济结构、程序与规律的人才。在国家层面,新加坡教育部把全球意识与跨文化技能纳入《21世纪胜任力和学业成就框架》。

中国清华大学20167月推出全球战略,设定“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创新人才”为目标,并于今年4月设立学生全球胜任力发展指导中心,培育六大核心素养:全球议题与世界文化、母语与外语、开放与尊重、沟通与协作、自觉与自信、道德与责任。20169月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六大素养之一“责任担当”中,把国际理解与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并列为三项基本要点。

全球胜任力,虽概念表述各异,但其核心理念均指向《反思教育》书名副标题——全球共同利益。这份2015年发布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史上第三部里程碑式报告指出,教育乃人类共同利益所在,尊重文化多样性乃基本权利,由此,教育须具备包容性,其使命在于培养为人类文明多元发展和人类社会共同进步而担当的人才。

以留学点燃全球素养

全球胜任力与留学事业休戚与共。回眸历史,留学历来作为培育全球胜任力的根本途径。宋庆龄母校是威斯里安学院,这所著名女子院校从1836年建校起便把校训“求知与奉献”注入培养方案,且在全球维度上实施。如今,该校全球倡议中心为培育全球胜任力整合全球资源。

近日,习近平向联合国致唁电悼念818日病逝的前任秘书长安南。这位来自加纳部落酋长家庭的全球领导者,走向世界的第一步便是留学:1959年获福特基金会奖学金赴美国玛卡莱斯特学院求学,之后深造于瑞士国际问题与发展问题高等研究院以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安南两届共10年联合国秘书长任职期间,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带领全球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2001年,安南和联合国荣膺诺贝尔和平奖。对于联合国及其秘书长,这份嘉奖均为史上首次。

以留学点燃全球素养,亦为时代使命使然。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寄语留学人员,当好促进中外友好交流的民间大使,多用外国民众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的途径和方式,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世界对中国多一分理解、多一分支持。

为学子配备全球护照

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个家园。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既是21世纪各国人民的期待,更是新时代中国人民的责任与担当。培育全球胜任力之本质实为播种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种子。

设在比利时布鲁日的欧洲学院旨在为未来外交官培养欧洲胜任力与全球胜任力。201441日,在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的陪同下,习近平访问该院并发表主旨演讲,殷切勉励中欧学生“用平等、尊重、爱心来看待这个世界,用欣赏、包容、互鉴的态度来看待世界上的不同文明,促进中国和欧洲人民的相互了解和理解,促进中国、欧洲同世界其他国家人民的相互了解和理解,用青春的活力和青春的奋斗,让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变得更加美好”。此即全球胜任力的最佳注脚。

今年适逢“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周年。沿着“一带一路”,这条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以统筹出国留学与来华留学来播种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种子,培育全球胜任力必将成为一场伟大而生动的教育之旅,全球胜任力则幻化为新时代中国青少年参与全球治理的一份国际护照。

 

 

密涅瓦大学:由世界来培育全球胜任力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李燕楠

    有这样一所大学,没有固定的校园校舍,没有固定的教学设施,没有固定的教师队伍,却把世界当作校园,拿全球都市做实验室,让常青藤名师充实师资。这是一项以古希腊神话中智慧女神密涅瓦命名的计划。发起人是互联网企业家本·尼尔森。他试图重新定义高等教育。因囿于体制的轨道,尼尔森20137月携手美国凯克研究生院共同兑现这份蓝图。翌年,以凯克研究生院二级学院的名义,密涅瓦获颁学位授予权,并于同年面向全球年满16周岁青少年招生。

    密涅瓦大学学子将成长为领导者、创新者、视野开阔的思想者、世界公民。在调查访谈美国顶尖企业和联邦政府机构领导层,并提炼综合其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勾画这个培养目标,也明确未来社会精英所必备之特质。然而,智慧女神之光能否照耀这片有待开垦的人才培养荒野?力图颠覆传统的密涅瓦,堪为一次高等教育冒险之旅。

    冒险之一:招。不问学生成绩,但求鸿鹄志、好奇心、创造力。面对没有标准的招生简章,考生无从准备。尽管招生并无名额限制,学校的公众知晓率亦成羁绊,却以低于哈佛大学的录取率,密涅瓦敢于叫板常青藤。以生源的国际性,堪称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大学。密涅瓦学生78%来自美国之外的世界各地。2014年招收的先锋班加上2015级学生共约130人,其中26人为中国籍。招生的卖点还在于低支出。因为无场地、无设备、无师资,密涅瓦办学成本低廉,并由此拉低学习成本。

    冒险之二:学。第一学年,学生整年在总部旧金山度过,完成实证分析、形势分析、多元沟通、复杂系统这4门必修课,以培养批判性思考、创造性思考、有效性沟通和有效性互动这四大核心素养。随后3年,在艺术与人文科学、商学、计算机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这5门专业中作出选择,并前后入住全球6座都市:英国的伦敦、德国的柏林、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韩国的首尔、印度的海德拉巴和中国的台北。学生沉浸于当地语言、当地文化、当地国情,做中学,学中做。3年的世界体验足以编织一张全球关系网。

    冒险之三:教。常青藤再次云集。首任院长斯蒂芬·考斯林曾为斯坦福大学行为科学高等研究中心主任、哈佛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美国联邦财政部前部长、哈佛大学前校长劳瑞·萨默斯出任学院咨议委员会首任主席。通过自主设计的实时视频交互的网络学习平台积极学习论坛,以每班20人为限,教师对学生学业表现进行评估,平台以所生成的数据给予学生个性化反馈,并以此为依据调整学习进度,在动态设置中学习。为此,无论出身与门第,教师均需事先接受相关培训。

    “批判性智慧,这是密涅瓦的校训。密涅瓦能否发展成为尼尔森所期待的新世界美国第一所精英大学,仍需拭目以待。但把全球胜任力交由世界来培育,密涅瓦本身即具有批判性智慧。

 

欧盟:为全球胜任力插上翅膀

    上海师范大学中德教育研究与协作中心  张娣

    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欧洲人民对和平尤为渴望。唯有欧洲各国组建一个大家庭,唯有家庭成员人人具备共识,欧罗巴才能化作和平的乐园。培育一种欧洲跨文化胜任力迫在眉睫。欧洲学院和欧洲大学研究院如同一对翅膀,让欧洲胜任力腾飞,并助推全球胜任力翱翔。

    1949年建校的欧洲学院,乃全球第一所欧洲事务博士生教育机构,被誉为欧洲政治精英的摇篮。学院由丘吉尔等欧洲政要倡议,让欧洲各国大学毕业生汇聚在此,共同为欧洲一体化事业做职业准备。主校区设在比利时布鲁日的老城区。为助力冷战后欧盟东扩进程,1992年在波兰华沙南郊纳托林的自然保护区开办分校区。每届400500名学生用英语与法语攻读5个硕士专业:欧洲经济研究、欧洲国际关系与外交研究、欧洲跨学科研究、欧洲法律研究、欧洲政治与治理研究。毕业生直接进入欧盟行政机构,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欧洲学院校友会。每年夏、秋两季为欧盟高管开办假期学校,课程根据时政而定。标志性项目为欧盟强化班,1994年起历年一届,按学员对欧盟事务熟悉程度,划分为三周常规班、两周提高班、一周速成班。该院还为世界各地的公共与私营部门提供课程量身定制式服务,如与中国政府合作的欧中关系课程。

    欧洲大学研究院是欧盟博士和博士后培养基地,位于意大利历史名城佛罗伦萨远郊山丘上。新设一所欧洲大学的想法虽萌发于19481949年期间,但始终难以如愿。欧盟前身欧洲共同体遂于1971年形成共识,为欧洲创建一家具有人才培养性质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并于1972年签约,1976年开学。校舍设在文艺复兴时代建筑内。每届来自欧洲内外60多个国家约140名学子在此攻读政治学与社会科学、法学、经济学、历史与文明学这四大专业的博士学位,为期4年。该校现为欧洲最大研究生培养机构。政治学与社会科学在全欧排名第一,全球跻身十强。其中,马克斯·韦伯学者计划为欧洲最大博士后项目。该院下设的欧盟历史档案馆承担收藏与研究欧洲一体化进程文献的使命,并于1986年开馆。该馆2013年启动教育计划,覆盖欧盟各国大中小学,旨在增强青少年对欧洲一体化的体认,并促进欧洲公民身份的认同与构建。

    欧盟设置的这两所学院呈现五大特点:招生工作由欧盟各国委托第三方展开,并配以奖学金;教师队伍由欧盟各国选派的杰出学者以客座教授身份组成;专业设置紧扣欧洲一体化进程;教学以社会实践为导向,以现实问题为基点;培养目标锁定于打造欧盟行政和欧洲学术领导者。贯穿始终的是其最鲜明的底色——培育欧盟胜任力。

    欧洲问题,欧盟视角。但世界经济变迁和国际格局演变,全球发展版图将更加全面均衡。顺应这个时代潮流,欧盟开始向东看。201441日,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宣布,中方决定同欧洲学院共建中国在欧盟国家的第一个中国馆,并要求双方争取到2020年实现中欧学生年度双向交流达到30万人次。欧洲学院和欧洲大学研究院,其未来必致力于欧盟胜任力+全球胜任力的培育,对中国留欧学子而言,亦为利好。

 

美国 为教师培育全球胜任力

   上海市复兴高级中学  严丹丹

    美国国际教育协会发布的《门户开放报告》指出近年来留学美国的两大趋势,即中国保持国际学生第一生源大国的地位和留学低龄化。面对美国中小学校生源日益国际化,教师的全球意识亟待增强。更何况,为学生培育全球胜任力,其实就是对为教师培育全球胜任力的倒逼。就此,美国亚洲协会与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联手,率先开发了美国教师全球胜任力证书项目,旨在为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教育教学增添全球胜任力维度。该项目为研究生层次,在线培训,为期15个月。

    教师的发展,可视为主观和客观、本质和现象、关系和过程、主客体互动中不可分离的动态整体。一方面,培育教师的全球胜任力须注重教师在学习与生活交织中的跨文化互动性和全球参与度。另一方面,培育教师的全球胜任力绝非灌输知识,而是以互动、沟通、协商来形成共识,譬如,通过视频、互联网电话会议、网络论坛、在线游戏、博客、屏幕共享、维基协作(一种多人协作的写作工具系统)。该证书项目提出认知情感实践的三位一体学习目标体系,分为核心维度、学习维度、思考维度和行动维度。因此,虽为在线培训,虚拟互动却无法取代真实体验。项目安排参与该培训的教师前往世界各地展开为期两到三周的教学实践,直面全球问题,如可持续发展、全球气候变化、人权、经济全球化、贫困、文明冲突,为教师营造真实的全球胜任力课堂教学氛围,以丰富或更新乃至颠覆其全球胜任力教学的艺术和智慧,并掌握全球胜任力教学的课程开发、教学设计及其评估。

    全球胜任力证书项目历经多年推广,逐步形成三大特点,分别为跨学科性,教师之间的跨学科合作有助于教师从多角度、分层次、全方位地思考全球共同面临的问题,以彰显全球胜任力培育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实践性,强化全球实践基地建设,与全球非政府组织密切合作共建实践基地,如可持续发展基金会、特使组织、全球公民工作,助力教师在情境中生成与完善实践智慧;实效性,教师要把培训成果,如以跨学科小组为单位在批判性学习中共同设计的一个教学评估框架,适时转化到全球胜任力教学之中。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从大数据看名师如何炼成
下一篇: 阅读被检索取代是件危险的事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