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一案到底: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效途径


2018-09-14 16:14:13   来源:   撰稿:选自网络   摄影摄像:    ;  评论:0 点击:

摘 要:“一案到底”是基于案例的深度学习,是促进学生内生学科素养、师生在学习共同体中共同成长的过程。“一案到底”与高中政治 “学科核心素养”存在必然的联系。以例引趣、以例学理、以例启思、以例导行的 “一案到底”教学策略对高中政治 “学科核心素养”培育颇有成效。

 

关键词:一案到底;深度学习;学科核心素养;培育途径

新课改以来,很多教师尝试把“一案到底”教学方式运用于高中政治课堂。一个案例贯穿整堂课,逻辑清晰,环环相扣,不断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培养学生理性思维,效果甚好。“一案到底”成为高中政治课教学改革的一股新潮。

一、“一案到底”与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一案到底”,通俗地说就是围绕一个主题运用一个案例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方法。具体操作为:设计一则典型案例作为问题情境,围绕这一情境展开教学过程,学生在情境中讨论、分析、体验、感悟,自主构建知识、发展能力、内生素养。“一案到底”有以下教学特色:一是基于案例的深度学习。“一案到底”教学原型是案例教学法,其秉承案例教学法的建构主义教学原理,强调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从而建构“自己的理解”。“一案到底”通过有效整合情境、建构、专注、能力和共同体等关键要素,把基于情境学习、心智模式构建、内在动机激发、多元智能发展以及学习共同体作用融入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的学习过程,这一过程就是深度学习的过程。二是促进学生内生学科素养的过程。案例的本质是学习支架。案例通过内含学习主题的概念和原理的巧妙设计,运用阶梯式问题链建立外在表征与内在概念原理的联系。依托案例,学生在自主分析案例、合作解决问题的深度学习过程中,不断培养“信息提取和信息加工能力”。三是在学习共同体中师生共同成长。“一案到底 ”是一种协作式的教学方式,协作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协作、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相互提供帮助(如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学生有效获得政治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

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指经历了“特定学习方式”后形成的政治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以及结构化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内在的动力系统,是学生在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高中政治 “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四大素养。这些素养彼此在内容上相互交融,在逻辑上相互依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政治认同”关乎学生的成长方向和理想信念的确立,是 “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的中国特色的共同标识;“科学精神”关乎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应有的能力和态度,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及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社会科学的有关原理和观点,也是达成政治认同、形成法治意识、实现公共参与的基本条件;“法治意识”体现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捍卫尊严的必备品质,是“公共参与”的必要前提,也是“政治认同”和“科学精神”的应然要求。“公共参与”展示人民当家做主的责任担当,是“法治意识”的必然表现,也是“政治认同”和“科学精神”的当然行动。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着眼于本学科本质属性,关注它在本学科学习中的意义和价值。二是着眼于学生成长过程,关注它对学生发展的意义和价值。【1

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高中政治课采用 “特定学习方式”,凸显学科育人价值的注入。“一案到底”是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特定学习方式”之一。它不是依赖学生直接经验而是通过深度学习涵养学生的综合性品质,内化、内生学科四大核心素养。所以,“一案到底”独特的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素养,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想象能力、独立能力、预见能力,形成批判性思维、主动性、参与性品质有特殊的功能。

二、“引、学、启、导”:“一案到底”教学策略

“一案到底”教学有多种教学方式。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以例引趣、以例学理、以例启思、以例导行的教学方式对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颇有成效。

 

(一)呈现案例——以例引趣。呈现案例,以例引趣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呈现案例方法是通过真实事件的描述,让学生仿佛置身在真实情景中,引发探求欲望。呈现案例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如以文字材料方式呈现、以口头描述呈现、以组织学生表演呈现、运用多媒体技术呈现等等。例如,在《生活与哲学》“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这一主题教学,我们选用湛江钢铁基地建设为资源,把学生在网上收集到的和到钢铁基地实地拍摄到的相关经济、社会、生态、资源等前后变化照片整合成案例呈现展示,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分析案例——以例析理。分析案例由“引、议、评”三个环节组成。“引”是指围绕案例不断给予学生学习支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和“怎么办”。“议”是通过师生围绕“为什么”和“怎么办”进行讨论或辩论,厘清案例的生活逻辑。“评”是对案例的关节点进行适度的点拨和评论,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案例的关键点,更好地理解案例背后隐藏的本质、规律。分析案例的核心是以例析理,即帮助学生根据生活逻辑解读案例,学会以纷繁复杂的生活现象作为认识起点,通过抽象思维挖掘背后隐藏的本质、规律。例如,在“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这一主题教学,我们先根据各小组提交的研究报告,搜集到的文字、图片材料来设计梯级式学习支架,引导学生思考:湛江市为什么提出建设钢铁基地?建设钢铁基地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建设钢铁基地会遇到什么问题?怎样解决?围绕这些“为什么”和 “怎么办”问题,举办 “湛江钢铁论坛”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湛江市市长、钢铁基地负责人、经济学家、环保社会组织负责人、普通市民,就建设钢铁基地的各种问题进行讨论,厘清案例发生、进展逻辑关系;同时在 “建设钢铁基地会遇到什么问题?怎样解决?”这些关键点上进行点拨,帮助学生掌握实践的含义、基本形式、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等原理与建设钢铁基地的关系,并能够运用实践原理解释建设钢铁基地的相关问题。

(三)总结案例——以例启思。“一案到底”教学不仅是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归纳推理等能力训练过程,更是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滋养、内生的过程。“一案到底”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以例启思。通过总结案例,深入挖掘案例的学科核心素养内容,内化升华,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念和独立的人格。以本课案例教学为例,在案例总结阶段,师生互动澄清对钢铁基地的认识误区,科学、辩证地认识建设钢铁基地的利弊,了解建设钢铁基地对湛江市未来发展的影响。通过总结案例,学生逐步内生 “科学精神”和“公共参与”意识。

 (四)延伸案例——以例导行。“一案到底”教学最后一个环节是以例导行。让学生带着课堂学到的知识、内生的观念回到生活,参与社会活动,从而外化为自己的行为。在本课案例教学最后一个环节,我们布置了一个长作业——提交一份湛江钢铁基地建设调研报告,让学生通过参与调研,亲历实践。

三、“一案到底”对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若干思考

“一案到底”教学通过一个完整的生活实例引领学生学习,学生能够利用已有经验和知识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实践证明符合当前课改的要求。但 “一案到底 ”教学对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如何做到更有效,我们要做深度思考。

(一)“一案到底”教学流程应为“思考的脚手架”。很多“一案到底”教学,我们看到设计者把设计的重心都放在了教学过程的组织上:教学过程分几个步骤、组织什么活动、如何奖励(外在激励)、如何展示成果。课堂上见到的是教学活动生动有趣,但教学的灌输本质并没有变化,只是灌输的过程变为教师牵引学生一步一步提取线索,记忆和理解知识点。它没有回应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学习知识点和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到底有什么联系?其实,“一案到底”除了为学生提供“记忆的脚手架”外,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思考的脚手架”。即把教学设计的重心放在高质量 “问题”设计上,放在该如何 “扔”出一个问题,又如何巧妙地激发涟漪的设计上。通过建立“思考脚手架”引领学生从不同的视角看问题,确保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实现。

 (二)“一案到底”教学的本质是指向正确的政治观念的形成,关注政治素养的内生。“一案到底”教学不是简单地由教师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通过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具有建构意义的案例情境,由学生自主运用技能去建构知识、建构价值观的教学活动。因此,“一案到底”课堂教学不仅要突破知识内容的拘囿,强调知识体系内在的多重整合,更是引导学生将独立思考、积极实践与正确价值观念相统一起来。落实课标要求,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相互协调和整体发展,凸显政治学科核心观念的价值。

(三)“一案到底”教学应围绕学生主体而展开。教学方法是为教学主体服务的,学生主体是决定教学过程是否有效果的关键因素。“一案到底”要有效运用,教师在关注学生主体需求时要注意:(1)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各抒己见,互相启发。(2)明晰案例所要讨论的问题,控制好课堂局面。(3)掌握讨论的主流方向,不要偏离案例主题。(4)让学生充分思考,畅所欲言。(5)归纳发言,评析观点和挖掘本质问题。

(四)“一案到底”教学应该是预设与生成融为一体的课堂。预设与生成融为一体的课堂是高中政治课的理想课堂。“一案到底”教学应该追求预设与生成的统一。教学预设只是教师对课堂的建构,它应为生成作铺垫,为生成创造条件。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必然会生成有价值的生成性资源,这些资源也许是预设时没有想到的,它应该被纳入教学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教师不要只顾推进自己的流程,硬把学生拉回教师的思维框架中。好的教学,永远都是教师的价值引领与学生自主建构相统一的过程。

相关热词搜索:素养 学科 途径

上一篇:课堂教学如何承载“从三维目标到学科核心素养“转变?
下一篇:展示教师风采,提升教学品质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