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如何开展《课程标准》的学习研究


2017-10-20 14:17:35   来源:教师发展中心   撰稿:摘自《中学化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十二堂必修课》,上海教育出版社   摄影摄像:    ;  评论:0 点击:

《课程标准》(下面简称“课标”)和教材的学习和研究,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常规工作。然而,从调研情况来看,不少老师手头上并没有“课标”,研究“课标”成为一句空话;对于教材,虽然教师手头都有,但不少老师备课时宁可花大量时间去搜索他人的教案或PPT而不愿意沉下去研究教材。正因如此,不少课堂教学出现“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难点未突破”的现象。

对于“课标”、教材的学习与研究,大量的文献都在强调它们的重要性,却很少探讨如何开展学习与研究。为何出现如此状况?在笔者看来,一个重要方面是不少作者自己并未形成学习研究的思路。于是,在撰写文章时也只能人云亦云。由于文献中找不到可供借鉴的学习研究思路,不少教研组的“课标”、教材学习研究的活动便流于形式,从而导致课堂教学出现前述的种种现象,严重制约着教育教学效果。

如何有效开展“课标”和教材的学习与研究呢?笔者结合自己学习研究的心得体会,提出“整体把握”、“局部突破”的学习研究思路,这一思路的模型如图1-1所示。

“整体”和“局部”,有如下三个层面的指向:

第一层面:“课标”和教材。

我们知道,“课标”是课程的纲领性文件,它从整体性的角度规定了课程性质、目标与内容等;教材则是教学实施的重要载体,每本教材是对“课标”规定的某一模块目标与内容的体现与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讲,“课标”与教材的关系属于“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第二层面:模块和主题。

结构化的高中化学课程是由具有一定逻辑关系的模块组成。对于结构化的每个模块,具有自己的整体性目标与内容体系,而且模块承载的教学目标与知识体系又是由模块内的几个主题按一定逻辑发展线索贯穿而成。因此,模块与主题的关系也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第三个层面:单元与课时。

模块和教材是相对应的。每个模块对应的教材包含不同的单元,每个单元又包含若干个课时。因此,从教材层面看,单元是“整体”的、课时是“局部”的。因而,研究教材时,需要从单元整体的视角和课时局部的视角来进行。

下面就从整体与局部两个层面,谈谈“课标”的学习与研究

(一)整体把握“课标”的内容框架及逻辑关系

“课标”由“前言”(含“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关于目标要求的说明”等)、“课程目标”(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内容标准”(含“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及“实施建议”(含“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科书编写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等)四个部分构成。对于这些内容,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2所示。

其中,“课程性质”与“课程理念”决定了“课程目标”与“课程结构”,而“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与“课程结构”最终都是通过“模块”得以落实与体现。

(二)通过“前言”的研习,整体把握化学学科特质、培养目标、课程性质与理念

“课标”的“前言”部分,阐述了化学学科特征、课程性质、课程理念及课程设计思路等内容。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研读,有助于把握化学学科特质、高中化学培养目标及高中化学课程性质。这些内容的把握,有助于老师们站在一定高度认识化学、理解化学和有效开展化学教学。然而,这一重要内容的学习与研究,恰恰是一线教师所最为忽视的。

1.关于学科特质

学科特质是一个学科区别于其它学科的重要特征。“前言”指出:化学科学的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创造分子”,“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自然科学,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学习化学。这些阐述界定了化学学科的如下特质:

1)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物质间转化是化学研究的两个基本问题;

2)化学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

3)化学研究目的在于认识物质组成与结构、物质间转化的基本规律与本质,从而解决人类社会的有关问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4)实验是化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与方法;

5)“宏观表征”、“微观表征”和“符号表征”是化学知识的重要组织表征方式,“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思维是化学的独特思维。

2.关于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实质上就是培养什么人、从哪些方面培养人。“前言”指出:化学课程“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与“人文精神”。这些论述深刻揭示化学课程的培养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强调在掌握“双基”的同时,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形成化学基本观念,达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此外,化学课程承载者促进个体发展、培养个体社会责任的双重价值,从而为学生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培养学生解决人类面临社会问题的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

3.关于课程性质

课程性质体现课程属性、学科特征、功能价值等相关内容。高中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属于基础教育课程,它是义务教育《化学》或《科学》的延伸、拓展与深化。高中化学课程将在义务教育《化学》或《科学》课程基础上,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化学知识体系,进一步了解化学学科特点,进一步深化对科学本质的认识,进一步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高中化学课程不仅为全体学生打下共同的基础,而且兼顾学生潜能差异以及个性发展需求,让不同学生学习不同化学内容。由于不同学生需要根据自己兴趣和个性特长对高中化学课程学习内容及要求作出选择,因而高中化学课程强调学生主体性。这一主体性对应为高中化学课程的选择性。

4.关于课程理念

课程理念反映了课程专家对课程价值的理性认识,体现了人们对课程的本质、目的、功能、内容、实施等的基本看法。因此,“课程理念是课程标准的灵魂”。

“课标”提出了三维课程目标体系、多样化模块设置、促进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的课程任务、体现STSE的教育理念、以实验为主的学习活动方式、科学与人文兼备的课程体系、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学研究与实践等八个方面的课程理念,强调高中化学课程及其实施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这些理念的提出,不仅促进教师理解课程价值、指导教师有效实践,而且对教师专业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教学主张:打开专业成长的“天眼”(摘)
下一篇:以赛促教 搭建平台 营造氛围 努力提升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