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让课堂‘活’起来”的重新审视


2017-10-19 15:54:27   来源:教师发展中心   撰稿:兴趣教育行者    摄影摄像:    ;  评论:0 点击:

一、让教师真正“活”起来

 

要让课堂活起来,教师必先活起来。教师充满活力,充满自信,面带微笑,步伐坚定地走进课堂,其行为本身就能激活课堂的前奏。在过程中,教师要以真情实感激发学生的热情,以敬业精神唤起学生的主动精神,以灵活思维引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以创新意识燃起学生的创新火花。任何一堂成功的课,教师必全身心投入,必真正走进教材、走进学生,必与学生达到一种心灵的交汇、精神的升华。学生在这样的教师陪伴下,在这样的教师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中,也必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这样的课堂必定会活力四射。

 

1.教师要“活”用知识

 

一个教师的知识是有限的,聪明的教师一定会善于灵活运用他掌握的所有知识。作为教师,只有抛弃陈旧呆板的模式,寻求充满生机的教学方法,博览群书、博采众长,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课堂才会充满活力。

 

2.教师要“活”用教材

 

以语文课为例,语文教材荟萃了中外名家名篇,可读性很强,但由于时空的局限,学生理解困难。作为教师的我们,就应该灵活地运用教材,可以采用“挖掘”和“引进”的方法。“挖掘”,就是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深化,从“旧文”中挖出“新意”,从“本意”中掘出“新意”。“引进”,就是把与教材相关的内容或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人和事引入课堂,变封闭的教材为开放的教材。课文所提供的信息是有限的,学生窥一斑未必能见全貌,如果只就课文讲课文,势必会导致学生思维的封闭和狭隘。如果能以点带面,对语文内容作出充分的挖掘、引进和延伸,把语文放在一个大背景下,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那么,语文课必会因此焕发出光彩。

 

3.教师要“活”用语言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学生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可以说,教师的语言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还是一种直观教具。鲜活的教学语言,不仅能吸引学生感知、理解教材,还能调节学习情绪,增强教学效果。

 

诙谐、幽默的语言,使得课堂充满了欢声笑语,给学生一个轻松、愉快的气氛,也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情感教育也得到了落实。创造型的老师必须做到教学的艺术化,创造性教学是艺术性的教学,创造型教师如同一个艺术家,必须掌握高超的教学艺术。正如世界著名的植物学家季米良捷夫所说:“教师不是传声筒,把书本的东西由口头传达出来,也不是照相机,把现实复呈出来,而是艺术家、创造者。”著名教育家斋藤喜博也曾指出:“教师是艺术家。教学倘是真正创造性的、探索性的,那么,它就是达到艺术性的高度,给人以艺术的魅力,并且,只有借助这种教学,儿童也罢,教师也罢,才会满足,才会成长,才会获得自我变革。”可见,创造型教师掌握了教学语言的艺术,就能把教学安排得生动活泼、有声有色、妙趣横生,不断赋予教学以新意和活力,使每一个人的创造性都得以充分发挥,让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带来的乐趣。

 

二、让学生真正“活”起来

 

“乐于学习”是学生“活”起来的前提,“思维活跃”是学生“活”起来的核心,“积极主动”是学生“活”起来的外在表现,“相互交流”是沟通个体“活”起来与群体“活”起来的桥梁。

 

1.采撷学生兴趣的火种

 

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的情绪不断发生变化。学生会因为兴趣而产生积极情绪,也会因为无兴趣而产生消极情绪。要使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就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教育家魏书生认为,兴趣像柴,可以点燃,也可以捣毁。兴趣的柴在每个学生的脑子里都存在,区别不在于学生有没有兴趣,而在于教师能否点燃兴趣。因此,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有计划地逐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学生求新、好奇与渴望求知和成功的心理,想方设法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力求实效。

 

2.拨动学生思考的琴弦

 

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跃起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就要善于启发学生思考,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为此,教师在操作上要力求做到:

 

①鼓励质疑问难。人的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陶行知先生说:“小孩子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要鼓励学生由敢问会问,而且能尝试着去解答自己提出的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以激发兴趣,带着问题走出教室以拓宽思路。

 

②鼓励独立思考。教师的提问必须有启发性、整体性和导向性,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可以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处提问,在知识变化处提问,在知识的对比处提问,在总结知识的规律处提问。

 

③鼓励争辩。学生辩论的过程即是他们亲历阅读、发展思维的过程。观点的交锋是他们对阅读体悟的交流。在辩论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感悟。不仅要鼓励学生之间的争辩,还要鼓励学生敢于和老师争辩。

 

④鼓励标新立异。教师要善于发现和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⑤鼓励学生相互评价。诸如,朗读、回答问题,要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表达个人想法,起到相互激励的作用,并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教研组管理的三个层次
下一篇:核心素养指向下的课堂教学改进策略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