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生成性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2017-04-06 14:36:41   来源:教师发展中心   撰稿:教师发展中心录入   摄影摄像:    ;  评论:0 点击: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统一体。教学过程是生命被激活、被发现、被欣赏、被丰富、被尊重的过程,因而课程不仅是预设的,而且是生成的,课堂教学不只是忠实地传授课程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一、生成性教学的现状分析

《课程标准》倡导,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学过程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根据变化的情况善于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的各种各样信息,及时地将学生现实学习状态中的困惑、疑问和需要整合形成新的、又具有连续兴奋点和教学生长点,推进教学进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

(一)预设性、程式化现象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学理论一直把教学过程当作一种认识过程,但并没有对教学活动获得一个透彻的认识。如对“学生因素”就缺乏深入的分析,在教学中,主要关心教师如何教,对学生如何学则少有论及,认为课堂教学过程中仅仅存在教师把知识传给学生的单向的信息与知识流通。导致课堂呈现出以下三大特征:一是完成认识性任务,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或唯一任务。教学目标设定中最具体的是认识性目标。二是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仍是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而对学生的分析还是较欠缺,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在教师备课过程中只是作为一个处于一定年级段的抽象群体来认识,研究的重点也只是放在学生能否掌握教材,难点在何处等,依然是以教材为中心地思考学生。三是上课仍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便是完成教学设计。

(二)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境界

近几年来,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与深入,教师开始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更多的目光投向学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针对上述情况我们提出的生成性课堂教学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随着教学活动地展开,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新的学习需求、方向不断产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思考和感悟时有形成,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创造性的光辉,师生感受到了生命的涌动。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气息,让学习成为一种生命需要,是教育的终极关怀。

二、“生成性”课堂教学的几对关系

(一)预设与非预设的关系

在有关课堂动态生成教学的讨论中,一味强调课堂的生成是不可预设的观点未必可取,它会导致对教学设计的漠视。从认识论的观点来说,课堂生成是可预设的,因为它有规律可循。语文新课程的课堂动态生成,朝着促进语文素养的形成发展,在读书、思考、想像、体验和练习等语文实践中形成。认为课堂生成是可预设的,才会自觉地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才会把更多的目光投向学生,预设学生会提出哪些问题,会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生活有怎样的体验,练习会有哪些误差等等。同时,又必须承认课堂生成是不可预设的,因为课堂的生成是学生把新的信息与过去的经验进行联系,建构出新的思想观念,于是无法预知课堂生成的细节。承认课堂生成的不可预设,就会有意识地培养教育智慧,用教学机智去解决预设之外遇到的问题。

(二)“扬”与“抑”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是动态变化的,其随机性造就了许许多多的生成性问题。有些生成性问题对教学有着积极作用——赋予教学意外的“惊喜”,教师应及时开发和利用这些有益问题,使之能上升为教学的资源,使教学更精彩。有些生成性问题对教学有着消极作用——造成教学意外“事故”,教师应及时抛弃或转化,使之不演变成教学的“垃圾”,使教学正常化。对此,教师应辨证地看待生成性问题,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次,教师应牢固确立目标意识,时时将出现的问题与之相比较,是扬还是抑,是顺还是纠,从而做出明智的选择,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操作水平。

(三)解读文本与丰富文本的关系

围绕文本主旨解读的信息是主体信息,用各自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去丰富解读文本的是多元信息。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的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主旨读懂,学生的基本的语文能力--概括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培养。在这个基础上,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独特的感悟才得以形成,生成的知识才更有价值。

(四)教师的主导与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关系

在生成性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得根据复杂的课堂动态来调整教学目标,改变教学重点,变换教学策略和调整教学过程。首先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学生的心理特点是教学设计的起点,也是动态生成的起点,教学中无视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只能使课堂教学事倍功半。比如寓言故事、童话故事、成语故事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传统文化的经典,滋润了多少灵魂!根据此类课文的特点,教学中深刻的理性寓意必须被具体的形象感知,以生活化的感性表象取代抽象的说教,以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境况启迪学生的思维,熏陶情感,提高认识,而不能作太多的理性分析。其次,语文教学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的基本性质,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只关注课堂的生成,或把两者割裂开来的生成都是不可取的。再次,课堂教学是有它特有的规律的,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学内容一定,新课程追求的是有效的课堂,在动态生成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恰当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生成性课堂教学的构建

(一)概念的辨析

生成性教学:生成性教学的全称是“课堂动态生成教学”,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内容的确定以及教学策略方法的形成是在动态中生成的,所谓“动态”,即“运动变化状态”,课堂中的运动变化是由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教学资源等多种因素的相互综合作用构成的。所谓“生成”就是指事物的发生、形成、提升的成果。“课堂动态生成教学”,就是在上述诸因素相互作用的动态中落实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生成性教学的特性

课堂教学的生成性不仅是指传统认识上的教师依据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编写教案,依据教案组织教学活动,而且是充分考虑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来推进教学过程,以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与教学资源的多重组合,教学环境的不断变动和教师即时处理多种反馈的方式来决定教学过程。

1、情感性:情感是生成的动力。生成的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积极情感的激发和调动,让学生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喜怒衰乐融入到课文中去,对课文投射人生体验和切身感受之后的一种创造性的超原型阅读。正因为如此,课文静态的文本语言才成为学生动态的现实言语,课文所表现的人、事、物、景,才会由于学生赋予了情感与生命而得以复活,课文中隐含的思想观念、情感、才会因为与学生的经历接通而产生巨大的说服力和震撼力。这样的阅读,自然就成了学生愉悦的精神享受,成了学生生活和成长的生命之旅。

2、互动性:互动是生成性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在生成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就像朝着某一目标前进的小溪,在不断奔流的过程中浪花不断,载歌载舞;他们在不停向前奔流的过程中,滋润两岸,历练自己。互动性是有效地提升语文课堂生成的数量和质量的保证。

3、多元性:生成的课堂是师生从事物的多维度、多层面、多细节、多因素、多层次来思考问题的。

4、创新性:生成的课堂,是学生思维障碍被点拨,思维火花被点燃的课堂。一个生字词的巧妙记法,一个富有新意的片断,一种与众不同的解题思路,一个富有情趣的游戏,尽管有些技法还比较稚嫩,但在这些过程中,他们既探究了知识与生活的关系,又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孩子们的内心深处,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他们用自己独有的方式认识事物,在得到肯定后获得了心灵上的满足,在满足中体验和创造着成功,由此更积极地去探索新知

(三)生成性课堂教学思想

现代主义认为,在以人际沟通为主的崇尚多元性和差异性的后代主义看来,认知不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直观的、理性的反映过程,而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理解和合作,是主体与客观之间沟通和对话,是个体主动建构的过程。知识不是对客观自身属性或外部环境的反映,而是在外部客观刺激和主体认知结构相互作用下而不断建构的结果。这样,“后现代知识观”使知识与客观存在不再是一种一一对应关系,而是表现出多元化、不确定性、动态生成性等特点。

生成性课堂教学正是以此作为立论基础,追求“变化”的课堂状态。因为变化意味着对现状的改变,变化预示着进步和发展,正是由于不断的变化带来语文教学质量和品质的不断提升。同时,教学情境的丰富性、语义的多样性、学生理解的独特性,都明确说明语文课堂是变化无常的。研究课堂教学的多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探求如何有机组合所有这些变化因素是当务之急。于是,生成性课堂教学的重心是既关注课前的预设又重视教学现场的即时运作,且更强调课堂的现实生成和直接生成,它是对“以备课为中心,以授知为目的”的传统教学的一次质的革新。

(四)生成性课堂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结构重组:为拓宽学生的视野,将教学内容进行重组,让教学内容走近学生,学生走进生活。拓宽视野做到以下两点:(1)拓宽教学空间的视野。把学习的视野从课内拓宽到课前和课后。课前的积累,课中的碰撞,课后的拓展,把课内和课外的全过程沟通起来,把学校、家庭、社区乃至社会教育融为一体。(2)拓宽收集信息渠道的视野。多渠道收集教学信息,如因特网、电视、新闻、杂志、课外书等,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优化教学内容,把学习材料尽可能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与学生的知识需求相结合,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探究欲望。

2、生成性信息的整合:在交流互动、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中,来自学生的信息大多处于原生状态,往往是零星的、片面的、模糊的,这就需要老师自始至终研究学生,选择学生的创新信息,引领学生把教学过程向更高水平推进,从中优选有思维价值的问题。优选的标准:一是有利于全面实现教学目标;二是符合学科学习的规律;三是符合教材及学生的认知规律。

(五)生成性课堂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与合理利用人力资源,让学生在与教学环境、文本、教师的思维碰撞中产生火花,挖掘课堂教学的生长点。

1、在移情中生成

情感依赖于认识。主体一旦进入认识对象的认识过程,就会产生真切实在的心理感受,就必然引起一系列的情感起伏和波动。如果认识对象符合主体的心理需要和审美倾向,主体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并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中去,以达到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的境界,实现主体对客观的心领神会;如果客观事物不是主体渴求和需要的,主体就会产生厌弃、排斥、否定,甚至远离等消极情绪,难以产生入境始与亲的体验。于是,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文本中的人物,把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情感迁移到文本中人物的身上,在移情换位中进行体验,变旁观者为当事人,变感受他人情感为自我流淌情感。一位教师在教《大瀑布的葬礼》一文时首先是播放录象,把学生带入到“一泻千里”“奄奄一息”的塞特凯达斯大瀑布跟前,接着这位教师删繁就简,独辟蹊径,极富创造性地抓住“激动、惋惜、希望”这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情感,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最后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入特定情景:假如你这时就站在像生命垂危的老人一般的塞特凯达斯大瀑布跟前,你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学生情动而辞发,纷纷深情想像。这样移情体验,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调动了学生丰富的想像,学生把自己对美丽壮观的大瀑布的向往以及对那些只为经济利益而伤害自然的人们的不理解,表达得淋漓尽致。

2、在探究中生成

教师的教学活动应始终贯穿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总体氛围下,成为一种积极的、生动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动脑思考、动口讲演、动手写作,调动全身感官,自主、能动地进行探究性阅读。深入课文与阅读材料展开对话,从而触摸到作者的心灵,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愉悦,获取情感体验。如:在古诗《观书有感》教学将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围绕“题目是'观书有感,为什么诗里一个'字都没有提到?展开研讨,学生通过细读课文,自主思考、交流后,发表了自已的看法:有的说诗人是在池塘边看书,看累了,就欣赏风景,有了感受就写了这首诗;也有的说,古时候的书是卷起来的,打开看的时候不是很象'半亩方塘吗?上面说的字是竖的,就象是'天光云影,诗人说的'源头活水其实就是书里面的知识!……显然,在这样的阅读探究中,学生的心态是开放而宽松的,内心的体验是强烈的。

3、在对话的场景中生成

对话策略是一种以思维为基础的问答,教师向学生提问,也鼓励学生自发提问,并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和对话中寻找答案,因为对话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所以所得答案往往并不唯一。在对话的场景中,由于充分展开了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独特存在的价值,感受到精神相遇的愉悦,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幸福。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坐井观天》时,一学生突然提出:“青蛙为什么天天坐在井里?”教师抓住这一来自现场生成的动态资源,以此为载体,为学生搭建想象的平台,鼓励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释放丰富的情感,表达各自的见解,描绘广阔的世界,引领学生领悟课文的主旨。

4、在质疑中生成

生成的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和富有个性的理解与表达,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善问”使学生思维拓宽、灵活,“批判”和“怀疑”也使学生敢于对课本的结论,教师的观点进行斟酌并常常迸发出创造的火花,独到的见解,有新意的答案。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揠苗助长》一文时,孩子们的心在在这寓言故事中时而撞击,时而淌洋。课,在酣畅而投入地行进,忽然,一个小男孩儿举起手说:“老师,在老家,我看见田里都是有水的,禾苗都长在水田里。可书插图中田是黄黄的,像是沙地,没有水。”一石激起千层浪。片刻的沉默之后,课堂上纷纷议论开了。“对,没有水,禾苗肯定长不了,会旱死的。今年大旱,我家乡就旱死了不少禾苗。”“禾苗是几珠捏在一起插下去的,不是单珠单珠插的,再说旱地怎么插秧啊?”……孩子们说得入木三分,还真在理呢。我想,这不正是孩子们个性的张扬和显现吗?

(五)生成性课堂教学的师生关系

传统课堂教学的师生关系只是授受关系。而生成性课堂教学则意味着将课堂的一切因素纳入视野,一个精明的教师总是注意跟随课堂的具体情势作出相应的变动,让学生提出问题,又引领学生解决问题,让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得到充分的体现,挖掘出学生的无限发展空间。显然,生成性课堂不再属于教师独霸的天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土壤,是师生焕发出生命活力的田园。

(六)生成性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开放为课堂教学的生成提供了广泛的时空。离开了开放课堂教学生成的数量是有限的,生成的品质是不完美的。于是,既要把语文课堂的触角深入到更加宽泛的视野,又要为学生创设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为生成提供条件。

1、多途径地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展示的场合,满足其体现自我价值要求。①“合作式合作式是师生、生生情感交流的一种教学形式。②“质疑式质疑式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必要形式,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开辟质疑的时空,把学生的质疑融化到每个教学环节之中。③“实践操作式实践操作式是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课堂中尽量把教学目标的落实通过实践操作来实现。

2、充分运用评价的激励功能,坚持正面引导,倡导无错原则,让每一位勇于回答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都毫无遗憾地坐下,激发学生的附属内驱力。教学中将即兴评价和延缓评价有机结合,让学生有时间、有空间,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兴趣、灵感参与课堂交流,从而促使课堂教学呈现出更多的灵活性、生成性和丰富性。

总之,“生成性”课堂之所以令人瞩目,一个很重要的理念是把原本是哲学上的“主体”概念引入课堂教学领域。它不仅涉及到教师教学思想观念的变革,也涉及到教师操作技术的变革,需要通过实践层面的不断探索,需要社会大环境的支持,还需要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的激励等等。可以相信,由课程改革大背景带来的小学语文生成性课堂教学的新面貌必然呈现!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借力晒课评优活动 提升信息技术能力 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下一篇:教师成长的内在要素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