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我也成了“碎片”的制造者


2016-12-26 16:01:37   来源:教师发展中心   撰稿: 《福建教育》 作者:孙明霞    摄影摄像:    ;  评论:0 点击:

 

 

以往,出差在外时总喜欢随身带上一本书,闲时翻阅,既可以打发那些无聊的时光,还能从中获益,所以,出门时旅行包里的书是定然少不了的。

我是一个比较容易接受新事物的人,较早使用了智能手机,也是较早开始碎片化阅读的人。最初,各种有用没用的信息一股脑进来,占据了有限的空间,什么即时新闻,健康指导,营养搭配,心灵鸡汤,当然也有些不错的文章,导致大多数的空闲时间都消耗在这种“碎片化”的阅读中,出门时旅行包里的书越来越受到冷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人对各种信息的甄别能力也不断提高,也就能从繁杂的信息中筛选出适合自己的东西,成为生命中的养分。

记得最初使用微信时,朋友向我推荐了一些不错的文章,我可以点开阅读,但不懂得如何转发,问了几人都不会,只好再问转发的朋友,终于学会了怎么转发文章。广州一位学者朋友出差到本地,短暂的交流之后,他就拿出随身的平板电脑开始工作,说正经营着一个关于阅读与家庭教育的公众号,每天要推送阅读文章。在他的指导下,我学会了“关注”,于是,每天就能读到他推送的各种美文;再后来,看到《教师博览》《今日教育》《中国教育报》等教育媒体也相继推出了公众号,就赶紧点“关注”,并向很多朋友推荐阅读,感觉这样的阅读真是快捷又方便,比看报要方便多了,原本要拿起报纸杂志才能阅读的文章,现在我从微信公众号里就可以直接阅读,并且是随时随地的阅读,感叹现代技术的先进。遇到特别好的文章,就发送到朋友圈里去,分享给更多人阅读;遇到与学科教学相关的文章或视频,就收藏起来作为教学的资源,随时可以找出来;读到很好的家庭教育的文章或案例,就推荐给一些家长朋友,成为一个真正的“碎片”读者。

一次和朋友闲聊时谈到微信阅读的快捷与方便,朋友提出:“你写过那么多文章,大家都喜欢读,你为什么不建立一个公众号,发自己的文章?”我自己建立公众号?这是从没想过的问题,似乎只有那些著名媒体或者单位才可以建立,并且是需要花钱的,也就没放在心上。毕竟,自己的文字还很浅显,理论水平也不高,怎敢拿出来公开晾晒?尤其是当时人们对中国“低头族”批评较多,自己也不敢确定有没有建立公众号的必要,也就只是会看看、转发、收藏一些好的文章。

随着微信的超速发展,功能越来越完善,身边很多过去一致抵制微信、远离微信的朋友逐渐接受了微信并开始了微信阅读,上级一些通知也常常在微信圈里发送,微信的正面作用发挥的越来越多,很多单位也建立了微信公众号,及时上传校内新闻、图片,分享各种教育文章,让我也开始重新审视这一平台的作用。尤其是被朋友告知微信公众号并不是只有单位可以建立,个人也可以免费申请的时候,就忍不住找上网到了微信公众平台,很快完成了注册任务,起了一个很通俗也很直观的名字“明霞教育思考”,希望自己能坚持思考,并尝试着把自己过去的文章发到公众号里。让我很意外的是,发到公众号的文章阅读量远远高于发到博客的阅读量,要知道,我过去每每发到博客的文章总是能赢得较高点击的,看来,手机阅读的人要远远超过用电脑上网阅读的人了,这让我意识到:手机读者群体是如此庞大!

无意中,我的微信公众号被外地工作的儿子发现了,专门打来电话:“妈妈,你很潮啊,竟然还有公众号!”也有不少朋友从我的朋友圈里不断看到我推送的文章,说我总是走在时代的前面,能及时应用新技术,比年轻人还时尚,这让我很得意——既然有这么好用的东西,为什么闲置着?现在几乎人人都有手机,人人都会上微信,这种碎片化的阅读充斥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那就充分利用好这个平台,将自己的思考和更多人分享,总比让那些鸡汤文、保健品广告和微商全部占领这个空间要好吧,我们教育者也可以占领,还能给同行们带来启发,何乐而不为?

最初,我几乎每天都会抽时间把过去的文章传一篇上去,也总能赢得众多读者,但新鲜劲过后,加上工作忙碌,每日更新变成了数日更新,甚至数周更新一次,结果就常常被朋友问:“你的公众号最近没发文章啊?”我只好以忙为借口搪塞过去。

随着一个民间的教师自主发展组织“明霞工作室”的建立,越来越多积极上进的老师走到一起,大家互相鼓励携手发展,读书,写作,思考,实践,让更多的老师走上了生命成长之路,也越来越多的老师写了大量思考文字和精彩案例,有老师提出:“孙老师,你的微信公众号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应该更充分地发挥作用才好,你工作忙碌没时间更新,我们可以帮你做。”于是,我们工作室就有了一个小小的编辑团队,不仅每天更新,把我的文章分享给大家,还把工作室老师们的文章择优推送,也把各学校开展的精彩活动做宣传,这就成了“明霞工作室”成员们的展示平台和交流平台,也赢得了更多的读者,不知不觉间,就有两千多人关注“明霞教育思考”,我也由过去单纯的“碎片”读者变成了“碎片”的制造者了。

现在,“碎片化阅读”已经成为更多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每天临睡时闭上眼睛前告别的是手机、醒来睁开眼睛先看的也是手机,大概已成为很多人的习惯了,想要告别手机回到没有网络的时代,那是根本不可能的,那就只有坦然面对——不是坦然接受并沉浸其中,而是要学会理性对待: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服务,但又不能被这些“碎片”牵制,要知道,假如仅仅沉浸各种保健指导、鸡汤文中,不仅对青少年来说是贻害终生的,对整个民族来说也是很糟糕的事——当人类远离了书籍、远离了阅读,也必将远离文明。看看我们身边,的确有很多年轻父母因为过于沉迷中“人机对话”,忽略了和孩子的语言交流,忽略了夫妻间的沟通,导致孩子发育中的语言迟缓,也带来家庭危机;有的大中学生因为过度沉迷于这种“碎片化阅读”,荒废了学业、远离了真正的阅读,导致学业不精、人际交往能力差,走出大学校门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缺乏社会交往能力,即便找到工作也难以胜任自己的岗位,烦恼不已,或者频繁换工作,始终不知道自己究竟能做什么;有些中老人年学会了刷微信,每天就被那些健康营养保健文章所吸引,过度讲究自己的饮食,这个能吃那个不能吃,导致生活质量下降。

理性对待,表明我们要学会甄别蜂拥而至、铺天盖地的网络信息,将不良信息过滤掉,不受其诱惑和影响,从中吸收有价值的营养,开阔视野,丰富学识,为自己的人格完善和生命成长服务。作为“碎片”的制作者,必须保证我制造的“碎片”不是虚假的,不是无病呻吟的鸡汤,不是消极颓废的垃圾,虽不完美,但力求真实、积极、阳光,能给人启迪,引发思考,并能和传统的阅读方式结合起来。同时,我更愿意相信,真正的读书人,一定不是对着手机聚精会神的人,而是手捧书本的人。于是,我又重新让书回到随身包里,并且一定随身带着一支笔,便于在书中做点记录或者写下偶尔的灵感,偶尔也会就掏出手机当做休闲,了解一下重要新闻,收集有价值的信息,遇到喜欢的文章也会“收藏”或者“推荐”。毕竟,碎片式的阅读无法带来更深入的思考,它只能成为我们阅读兴趣的引导者,而不应成为阅读的扼杀者,它终究不能取代传统的纸质阅读。

相关热词搜索:制造者 碎片

上一篇:老师为什么需要阅读
下一篇: “微课”的诱惑与“课堂研究”的主旋律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