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如何用好“微课”这把双刃剑


2016-01-13 09:04:07   来源:教师发展中心   撰稿:来源: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康建朝   摄影摄像:    ;  评论:0 点击:

  近年,伴随移动通讯技术、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以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为代表的“微”时代悄然来临。与此同时,教育资源逐渐开放、共享和多元化,资源形态日趋向碎片化、微型化、主题化方向发展。

  2010 年,佛山教育局首次正式给出“微课”概念并开展了一系列“微课”建设实践与应用研究。随后,微课受到教育部领导重视与肯定,各地教育部门、中小学校、信息技术协会和刊物、网络教育培训机构等闻风而动,使得微课迅速风靡教育界并成为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领域的热点话题。

  以在线视频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微课很快在全国中小学、高等院校甚至在企业教育等领域全面铺开,微课作品征集与竞赛评选活动也迅速展开。2013年,多个全国性微课大赛先后举办。诸多新闻媒体对微课进行了大量报道。与此同时,与微课相关的研究课题和论文数量也迅速增加。

  微课之所以形成热潮,得益于教育行政力量的积极支持,但更重要的在于其自身教育价值与应用前景。微课研究先行者胡铁生认为,“微课又名微课程,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在数字化学习时代,学习者亟需这样一种支持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个性化学习的新型数字化学习资源,帮助其从容应对信息超载的严峻挑战。微课短小精干的特点,符合数字化时代学习者的注意力模式,同时也能够满足教师和教育信息资源建设者的迫切需要。移动通讯、社交媒体、云计算等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则为微课的应用前景与广泛传播共享提供了技术支撑。

  然而,微课热的背后,有几点问题值得关注:

  一是微课的定义问题。国内较早研究微课的多位专家对微课的定义也都存在不同看法,以至于有学者认为“微课发展太快,还来不及定义”。一个事物连定义都不明确,其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可能难以把握。为保证微课的健康发展,研究者与实践者应对其定义做出更多积极探索。

  二是微课与传统的教学录像切片的区别问题。传统的教学录像切片,是将完整的教学录像机械地碎片化的结果,它所包含的教学资源不是完整的。但微课虽“微”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微课除了重点建设好“微视频”外,还要配备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微反馈等辅助性学习资源。

  三是微课学习内容碎片化与系统性的问题。微课学习内容的碎片化,虽然满足了数字化学习时代碎片化学习与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却不利于学习者系统的掌握知识。今后我国微课的开发和建设应借鉴可汗学院的做法,形成对不同学科系列化与专题式的微课程建设,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开设系列化、专题式的微课程。

  四是微课的实际应用问题。交流与应用是微课开发与建设的目的,教师设计与制作的微课作品只有在共享应用过程中才能体现其价值。有学者对中国微课网平台上微课资源使用情况所做的调查表明,目前的微课应用情况并不乐观。许多微课似乎是在项目和比赛的激励下产生的,并未充分考虑其实际应用。不管是教师个体、学校层面、区域层面还是国家层面在开发和建设微课资源时,都要以应用为导向,切记落入“重开发轻应用”的窠臼。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特级教师成功的10句关键话
下一篇:青年教师成长的“六大”有效途径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