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李志民:信息技术发展与教育变革


2015-06-06 08:43:29   来源:中国教育信息化网   撰稿:ljz转   摄影摄像:    ;  评论:0 点击:

\  

  2015年5月22日,魅力金智20周年庆典——经济新常态下的企业变革与创新主题论坛盛大召开,北大南京校友会、中欧南京校友会、正和岛、思谋会等嘉宾汇聚一堂。特邀嘉宾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先生给大家分享了信息技术发展与教育变革。以下为演讲实录,有删减。

  非常高兴也非常荣幸能够来参加金智集团二十周年盛典。这二十年来我一直在教育部从事互联网的建设和下一代互联网的研发工作,所以下面的报告,主要是我对互联网的理解和一些个人的感悟。

  技术进入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根本动力

  我总认为技术的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根本动力。尽管人类的历史写的是帝王将相史或战争史,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实际上是一部科学和技术发展史。小说可能写的非常细腻,看电视、看电影场面可能非常宏伟,宫廷的斗争跌宕起伏,大家可能非常有感受,但是它们对人类文明的促进却并不大,真正对人类文明促进的是技术的发展。而且我认为:朝代的更迭、政权的替换只是说一个阶级取代的另外一个阶级、一个阶层取代了另外一部分阶层、或者一部分人的利益取代了另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可以归结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真正对人类文明起根本性作用的是技术的发展,而且每一次重大的技术发明都会对人类文明产生重大的改变,同时也给教育带来巨大影响,不仅仅是教育内容增加,而且使教育思想、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更加先进,最终导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为了证明我的观点,大家可以回想一下,人类文明进步史都是以技术来命名的,例如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包括我们现在说的进入信息技术时代、或者未来进入生物技术时代等等。人类文明的台阶都是以技术来命名的,而互联网正在推动人类文明迈上新的台阶。人与动物的区别是人会使用工具、会思考,而人类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发明都是解决体力的问题、知觉的问题、感官的问题,很少有对智力有帮助的。例如,珠算是帮助人们计算的,纸张的发明有部分的记忆功能,但是计算机可计算、可储存,是对人类智力的延伸,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可想而知。互联网的发明是人类智慧的延伸,它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是巨大的。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上世纪60年代美国军方开始研发,到80年代互联网国际上开始民用;从90年代起,互联网渐渐进入中国人的生活,并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各个领域的发展,形成崭新的领域格局。同时,互联网和信息化也将上升至影响国家乃至世界格局的重要地位。我于2000年在上海工作的那段时间写过一篇文章,其中提到:互联网已经成为国家主权的第五空间。传统上我们把国家的主权空间定义在有形的领土、领海上;少数发达国家正在争夺太空的控制权,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国家主权的第四空间(或称领宇)。计算机代码控制了互联网的运行规则,并决定网络空间的规制主权(或称领网)。

  互联网对人类的影响将不断提升,问题是:人们对新生事物的不适应,或者想阻碍新事物发展的势力往往夸大新事物的负面影响。我认为不宜过分夸大互联网犯罪的影响,网络犯罪的查证要比现实社会中的犯罪查证容易得多,互联网地址溯源比通过毛发或指纹等追踪简单得多。所以说互联网可能有弊端,但就如同我们开汽车会有车祸一样,但是它的利大于弊,我们不能说因为有交通事故,我们就不发展汽车产业。再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全球70多亿人中有近30亿网民,监狱里70个罪犯中有30个是因为网络犯罪吗?

  我认为我们现在对互联网的理解,相当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人们对电影的理解。那个时候人们就说:“哦,电影,我知道。那不就是把人搬到荧幕上吗?”那个时候电影都是黑白的,没有彩色,没有声音。我们现在对互联网的理解就停留在那个时候。互联网要从人性、人的需求出发,我个人认为互联网要经历这么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信息互联"的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解决人类知情权的平等。你有参与的愿望,你有知晓的愿望,你有表达的欲望,所以互联网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工具。进一步发展会发展到第二个阶段叫做"消费互联"阶段,这个时候互联网为人类的物质生活提供方便,例如今天的电子商务,目前也是刚刚起步。第三个阶段叫"生产互联"的阶段,主要是服务于人的就业和事业的发展。如果没有大的战争,没有瘟疫的发生,我还可能认为可能是农业的互联先发展起来,因为大家更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由于信息沟通极大的方便,你甚至可以定制今天要吃什么蔬菜。继续发展会上升到第四个阶段,我把它叫做"智慧互联"的阶段,主要解决人类精神生活的需求,满足大家的精神生活和学习知识的需求。互联网最终会发展为“生命的互联”,满足人们健康长寿的愿望。所以我们今天谈大数据、云计算,它们都仅仅是互联网发展中的某项技术,逐渐也会由新的技术来取代,但是从人性、人的需求的角度出发,互联网会经历这些阶段,改变行业的形态,同时会改变市场的结构。

  今天我们将互联网理解成一个强大的工具。事实上,互联网还给我们人类提供了一种伟大的精神——我们往往忽略这种精神——叫做“合作共赢,共建共享”。我们可以想象:每个学校或者某个公司,你自己的网页做的再好,如果他不与大家互联,就只能发挥很小的作用 。21世纪为什么是合作的世纪?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合作的精神,互联网给大家带来了合作共赢的精神。互联网还有一种基本的规律是无穷大、无穷小。例如作为运营商来说,电信、联通、移动的用户会无穷多,收费会无穷小。互联网的一个特征是开放、海量、天量。虽然开始互联网的研究是保密的,但是今天的互联网是开放的、数据是海量,甚至天量的。互联网不仅仅会改变行业的形态,也会给人类带来全新的生活方式。互联网时代是一个新的自由的时代——互联网是一个政治充分民主的时代;互联网将进入文学无经典时代;互联网艺术将成为雅俗共享的时代;互联网时代的学术将迎来开放的时代;我们的教育将成为互为师生的时代——互联网时代我们的历史将更加真实。

  技术发展对教育的影响

  技术的发展对于教育的影响可以说是巨大的。而且,历史上每一次技术的发明总会带来教育领域新的应用,总会使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兴奋,总会迎来教育变革的大讨论。技术的发展带来的教的工具的演变——黑板白板变成了电子白板;学的工具、考试评价的工具在改变;课程的结构、形态也在改变。但是,由于人们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每次重大的技术发明总会带来人们“高估”技术的近一两年的影响;同时,由于人们思维的习惯,又总会“低估”技术对今后十几年的影响。当你不重视的时候确实会给你带来巨大的影响。也许今后十几年,我们要重新建立教师的职业。

  30年前,信息化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仅仅是硬件的投入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它属于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20年前,技术逐渐应用于大学的不同的部门,比如教务管理、科研管理、人事管理、后勤管理等,发展到校园的一卡通,也仅仅用于服务方面。发展到今天,我们的师生校长要求统一的平台,但是由于各个部门的利益,统一起来有一定难度,老师需要每个部门分别重复填报信息,校长们也觉得很烦,每个部门报出来的信息都不一样。这就需要有一个统一的管理平台来改变。但改变这种管理模式也很难,需要权威的部门来推动和统筹此事。MOOC的出现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比如公开课是利用互联网传播知识,今天的MOOC提供教学的全过程,是一个更大的台阶在迈进,主要服务于知识传播的本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同时还能降低教育成本。

  教育的本质与作用

  谈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要从教育的本质开始谈起。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本质又是什么?我认为教育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讲:对于全人类来说,承担的是教育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传承与发展的作用;对于国家来说,政府为什么出钱办教育,主要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提供人力资源的保障,以提升国家竞争力;对于个人来说,你为什么花时间、花钱来学习,主要是追求幸福生活,当然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层面。教育和学习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角度表述,本质上都是知识传播过程。知识传播的形式多样,且受技术影响很大。

  教育(学习)的分类

  我们可以把教育分为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是人际交往的学习,比如语言、礼仪习惯、品德养成等。这一类的学习是靠模仿和习惯养成,学习的环境很重要,有了好的学习场景,学习效率就会很高,在教室内学习的效果比场景学习效果差很多,这一类的学习不应该成为学校的主要功能,而现实恰恰相反。第二类是知识传承类的学习,如文字、历史、文学、数学等,这一类的学习靠师传面授,需要前人对知识规律性的总结、推导、归纳、系统分析、约定认知等。这类学习课堂教学效率高,应该成为学校的主要功能。第三类是文明发展类的学习,比如科学探索知识、工程技术、 哲学、生命科学、行为科学等。 这一类的学习需要系统的基础知识,需要灵感和洞察力、想象力、批判精神,需要相互讨论、启发等,也需要实验场地、仪器设备、模型验证等。这一类学习就是我们的科学研究。

  如果大家认可这三种学习的分类,那么可以说MOOC更加适合高等教育,学习者是成年人,有主动学习的渴望,具备应用网络的基础知识。MOOC可以推动知识传承类的学习,可以为人际交往类的学习提供有效的场景,提高效率;对于文明发展类的学习,其将成为大学的重点,今后的大学将以研究生教育和科学研究为主。而中小学不仅是知识的教育,也是纪律、协作、尊重和习惯的培养,MOOC将作为补充手段,为知识的学习提供手段,并不适合全程学习。

  大学生知识获取渠道

  目前,学生在大学获取知识主要包括三种渠道:第一是校园生活中的同学之间交流讨论、勤工俭学和课外活动等;第二是教室内听老师讲课和参加各种讲座等活动;第三则是在实验室实际操作中的小组讨论与合作。前两种渠道将会逐步由MOOC或其他渠道取代,未来大学教育中灌输知识的份量会降低,实际操作和讨论的课程将增加,集中在需要试验场地、仪器设备、模型验证等操作类学习和交互讨论式的学习。未来大学的学习环境、学习条件会有巨大的改变。

  从网络公开课开展到MOOC的兴起

  这里有必要回顾一下网络公开课的历程。2000年之前,只有校园公开课,视频可以免费下载但不能用于商业目的。2001年开始,知名的大学将公开课放在网上。我国对网络公开课的认知起步并不晚,2003年教育部就推出精品课程,鼓励开放。老百姓知道是在2010年的下半年,网易等公司加大投入,并将国外的课程进行了翻译。互联网的民用大约在1996年,网络公开课我们大概落后了10年;这次大规模开放课程,我们落后了两年,很多学校都在努力追赶。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几千年来我们教育的成本几乎没有下降,教学的效率基本没有提高。“粉笔+黑板”的这种模式基本没有变化,师生比例没有变化。MOOC可以提供教学的全过程,包括注册、讨论、辅导、完成作业、复习等都有完整的记录,也包括考试和证书颁发, 可以说是大学本意的回归。MOOC的极大发展可以降低教育成本,促进教育公平。有人说MOOC的成本太高,一门课要100多万。但如果注册学生是几万人,成本还是低的,比起一门课只有30个人去听,在重复利用的时候,成本要低。MOOC极大发展的时候,面授的课程将成为奢侈品。

  MOOC带来的改变

  MOOC将带来主要的变化包括:传统教室将成为学习的会所,学生们集体做作业、答疑;教室在云端,学校在云端;教师成为会所的辅导员,与学生直接交谈的时间增加;教师以研究为主,优秀教师可能成为自由职业者;学习内容以学生自选为主,考试针对学生自主选择;课程体量小,分知识点学习,讲课精,可重复学;大班授课转变为小组讨论。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将成为互为师生。学习的方式灵活,数字教辅教材会非常多,很方便。在线做作业在线考试,学生发证书灵活,留学变得简单或不再有留学的概念。在这个意义上来讲,微证书的推出以后,学习不再是几十个人同一个进度,未来将没有班级的概念,15岁大学毕业或50岁大学毕业都不稀奇。

  MOOC会带来大学功能的改变,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对大学功能的认识是一致的,都认为大学有三大功能。国内认为大学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职能;西方认为是知识的产生、知识的传播和知识的应用。虽然东西方在价值观上有巨大的差异,但是对大学功能的认知是一致的,只是彼此的顺序不同。今后有了MOOC,信息技术与教育真正融合,大学将成为知识的产生、探索、验证、考试、认证的地方,大学将成为研究院、考试院。今后的大学除了物理的校园,还有一个数字的校园。由于大学课件和教育的泛在化,需要在东京、纽约有一个办公室,带来一个教育云服务的形成。

  American Interest 杂志说:未来50年内,美国4500所大学将会消失一半。哈佛商学院院长说:不是50年,而是15年。同样的话,我在98年也预言过。但这里说的关闭的是传统意义上的大学,大学还会存在,但已经不是今天意义上的大学了。

  MOOC带来一些显著性的改变,它会使得原本无法上大学的群体可以无障碍的学习大学的课程,真正的获取到公平的教育机会,是大学本意的回归。对教师来说,课程教学将由一名教师成为教学团队。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最终将会出现教学导演这种职业。很多教授和学者可能学术造诣很高,但是讲不出来,那么他可以写脚本,然后请主持人和演员来讲,这将使课程的质量大大提升。目前韩国已经出现了这种职业。当优质的教育资源容易获得的时候,当MOOC的课件极大丰富的时候,它将不同满足不同阶段的学习需求,教育的成本将大大的降低。MOOC可以大大加速国际化的进程,使留学时间变短或不再有留学的概念;MOOC可以解决课程互补的问题,解决文科、工科、理科院校课程结构短板的问题。MOOC可以弥补知识快速更新过程中的教师短缺问题,比如说我们今天想上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的课程,但是我们缺乏师资,那么MOOC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MOOC的快速发展

  MOOC可以迅速发展主要是由于这几方面的原因:MOOC的课程模式已经基本定型,按照这样的模式可以快速地复制出许多课程。目前,业界也出现了多家MOOC课程平台,金智教育也是重要的课程提供商之一。普通老师制作课程成为可能,因为每个MOOC平台都有自己的课程制作手册,只需要按照手册直接制作即可。同时也会有大量的风险资金和慈善资金的涌入。一些大学开始接受MOOC微证书。这些都会促进MOOC的课快速发展,最主要的是MOOC提高了效率,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公平教育的机会,这是MOOC得以快速发展的原因。

  MOOC在中国的发展也是很快的,比如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在2013年5月加入了MIT和哈佛的EDX平台;上海交大、复旦大学2013年7月也加入了Coursera平台。上海教委做了一个上海高教课程中心,由上海市30多所学校参加,提供自己的课件,30多门课程、30多个学校的基本的公共课程,并且彼此相互认可学分,通过平台获得学分还会获取补助。上海交大做的好大学在线、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深圳大学的UOOC联盟等等都发展的很好,春节前奥鹏也成立了MOOC联盟,好课网、爱课程等等都在做这方面的准备和尝试。这些大企业的准备,大资金的投入会改变业界的心态。

  MOOC最近的发展变化

  美国高等教育联盟(Academic Partnerships)发起“与学位挂钩的大规模在线公开课”计划“MOOC2Degree”后,已有亚利桑那州、克里夫兰州和阿肯色州的40所州立大学表示加入计划,将学校所有课程链接上网。该计划可以减少学习者财务负担,学生完成全部课程考试通过后可以得到证书。按照这个计划,学生不必经过入学考试,就可以通过网络听课学习,逐步积满学分以取得学位,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学位授予方式改变的信号。根据该计划,美国亚力桑那大学和阿肯瑟思大学先后宣布,将要发展一套方案,让完成MOOC课程的学生获得学分。

  MOOC在中国发展取决于六个条件,包括整个国民的信息化素养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的提高(重点是信息化观念的转变)、信息化专门人才的培养、决策者的重视程度、国家政策/标准/考评/证书认定、企业用人标准、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极大改善和便利获取等等。

  关于MOOC的思考

  MOOC的发展也面临很大的调整,它在中国能不能发展,大家可以想想这样的问题:今天的高等教育已经给受教者提供了每门课的证书,企业聘人还必须要某个大学的毕业证吗?国营企业可能有计划经济体制的限制,那么民营企业呢?当教学效果非常好的MOOC课件很容易获得时,谁还愿意浪费时间和金钱去上一堂教学效果差的课?对于教育管理者来说,MOOC打破了地域的限制,模糊了学校的性质,不再有私立或者公立大学之说,不再有国内或国外的限制,那么中国的教育主权如何保护?如何把中国的传统文化课程传扬出去?——这是需要我们思考的。

  互联网将改变传统行业的形态,而传统行业自身又很难产生出适应互联网特点的新机制。网络购物不是百货大楼发起的;新媒体的出现不是源自于传统纸媒体;数码相机的广泛使用不是柯达公司的本意;数字出版不是传统出版社的强项;互联网金融业不是传统银行的发明;MOOC的发展凭什么就以传统大学为主呢?许多大学在积极地适应这种变化。但是,沈阳、洛阳的传统出租车围攻滴滴打车专车,那传统大学的老师会不会围攻MOOC平台?事实上是有的。明尼苏达州的州议员就反对这样的一种做法,认为MOOC会影响大学的发展。在明尼苏达州可以承认学分,但是要补足学费。这是美国出现的围攻MOOC的案例。

  我认为MOOC应该发挥对人类文明的引领作用。大学作为社会文明中的最重要的组织机构,保持了较高的社会地位。大学不仅传承了知识文明,也曾经改变了它所处的时代。有人做过研究:全世界500年没有变过名字的社会组织机构,排在第一位的是大学。全世界有72所大学在500年没有变过名字;排在第二位的是教会组织,全世界有34家组织500年没有变过名字。由于大学的荣誉地位和使命的崇高,有关大学的任何改变都会带来保守实力的反对。

  那么今天MOOC的出现,我们就要问问:如果学生们能用极低的费用在网上完成学业学到知识、增加修养、提高能力,那么大学就必须向社会证明,大学所提供的课堂教学与考试其价值何在?人们为此所付出的时间和学费意义何在?大学所面临的挑战是我们的学生都是90后,是与网络共生的一代,他们习惯了屏幕学习。与60年代的人们不同,我们习惯于书本学习,而他们恰恰认为书本学习很不可思议。此外,大学生培养的目标要求是全才。互联网的存在带来教育生态的转型,知识更新的加快,如何来满足?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差别,就是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往往比受教育者大30岁。我们决定孩子受什么样的教育?付学费的家长们至少比学生大20岁。家长和教育政策的制定者都是有这样的一个年龄的差距,这种数字的鸿沟巨大,最主要的还体现在我们的孩子所追求的是学习的效果,而家长要的是学历。孩子的兴趣和家长的要求是不一致的。面对这样的挑战,我们大学的新的功能如何定位?大学究竟是什么?大学能不能成为知识创造的源头、学生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习动力的促进者、学习效果的评估者,还是仅仅靠政府的授权来进行证书的发放。那么大学又如何来迎接这样的挑战?

  最后我想说:过去,人类文明从石器时代走到青铜器时代,并不是因为我们的祖先把石头用完了。今天,人们不用胶片相机了,改用数码相机,也不是因为柯达公司的胶片技术不够先进。今后,学生不到教室上课了,并不是因为大学的排名不够靠前,院士学者不够多等等。技术促进人类文明走向新的台阶。技术的发展和资本的贪婪,是不因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改变观念。如果我们不能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步伐,至少应该紧紧跟随人类进步的脚步;如果你没有看到这种变化,说明你老了;如果你反对这种变化,说明你完了。谢谢!

相关热词搜索:志民 技术 信息

上一篇:我们是否在见证一场新的教育革命?
下一篇:慕课对传统教育有何冲击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