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关于教育智慧的七个观点


2017-10-17 08:51:09   来源:教师发展中心   撰稿:教师发展中心推荐   摄影摄像:    ;  评论:0 点击:

    观点一:三流教师用惩罚,二流教师用语言,一流教师用眼神。记得一个老师在讲公开课的时候,抛出了一个开放性问题,学生们在下面开始研究,老师在组际间巡视,觉得大家都差不多的时候,走到了讲台前,用他的眼神和大家交流,几秒钟之后大家齐刷刷地坐好了,所有听课的老师都感受到那位老师的眼神魅力。于漪老师在《岁月如歌》这本书中曾写到《用语言粘住学生》一文,我觉得也非常好,向大家推荐。什么事情并不都是独立的,能用语言粘住学生也未必就二流就不好。

    观点二:智慧与快乐——智慧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己快乐,也能给别人快乐的人。有的老师在课堂里只是秀自己,这不好。记得有一位老师看到学生都有手机,然后总是喜欢发短信,就以《短信写作》为主题上了一节课《短信生花》,这里的花是一种生命之花,这种生命之花要开放,教师开放了学生才能开放。有的老师课堂上秀自己,自己的花开放了,而学生是祖国的花骨朵,他只顾自己开放而不管学生,这是一朵花领一群花骨朵的课堂;有的老师的课堂是一个老花骨朵领着一群小花骨朵的课堂,谁也开放不起来;还有的老师,自己开放也催生学生开放,具有催生力,这样的课堂就是百花齐放的课堂,是我们大家追求的课堂。我们的课堂就如同在跳舞,我们的思维在跳舞,他不应该跳独舞,而应该是思维的集体舞。

    观点三:智慧的教师,把自己当学生,把学生当自己,把学生当学生,把自己当自己。一辈子要有学生的心态,要不断和学生共同发展。学者、专家还要向学生学,学会换位思考。教师眼里有学生立场、儿童立场(相对于教师立场、成人立场)。例如:一个中国的孩子,家长希望孩子能有文化修养、艺术气质,所以就逼迫孩子学习弹钢琴,结果孩子在学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突然一天用刀子把自己的手筋挑断了,医生在给包扎的时候问孩子:难道你不知道这有多疼吗?你怎么能这样做啊?孩子回答说:挑断手筋只是一时的疼痛,而学习弹钢琴是我一辈子的痛。这就是中国家庭的父母,总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考虑孩子的事情,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而一个德国孩子刚刚上完初中,就对他的爸爸说:爸爸我不想读书了,我想当木匠。爸爸皱着眉头说:你想好了吗?我再给你三天时间好好考虑一下,这个事情应该慎重考虑。孩子三天后和爸爸说:爸爸我还是觉得想去学习木匠,应该我喜欢。爸爸痛快地答应了他,于是到商店里给孩子买来了木匠的用具。几年后,孩子突然回来了,爸爸高兴地问:孩子,你学艺成功了吗?孩子说:爸爸,没有,我现在想读书了。这个时候孩子回来再想读书,他的目标就明确了,这时候再读书就是自主的了,最后孩子成了建筑师。可能这是个特例,但是作为教师的我们要让我们的学生走出学校后,各就各位、各得其所!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有实力也就是自己的学历,这样就更具有能力,有潜力,不断更新潜力形成定力,这也是最重要的,它是根基,有了思考和实践的历程才能拥有定力,教师不要随风摇摆、随波逐流,一辈子就做好一件大事就好,那就是教育,这就是你独具的魅力。

    观点四:教育智慧首先是发现儿童的智慧,发现他的特殊性、差异性(差异就是教学资源)和复杂性。对教育对象的天赋、心灵,一切独特行为奥秘的独具慧眼的发现。以教案设计为例,目标依据什么?依据教材,对教材的解读与分析。依据学生,一、学生已经有了什么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思维方式、兴趣和需要......。如,现在的孩子上网和游戏已经成为了内在需要,就像有的人吸毒,他是无法改变自己的,无法戒掉的,那是因为它已经成为了内在的需要,那怎么去改掉这些不良的爱好呢?做法就是发现他们的爱好、满足他们的爱好,然后提升!记得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生恶性校园枪击案件,这名韩国男生在弗吉尼亚工学院一幢宿舍楼开枪,打死2人,打伤多人。大约两个小时后,他又在工学院教学楼内开枪打死30人、打伤10多人后自杀。后来校友们在晚上开哀思会的时候,点燃了33根蜡烛,明明死了32人为什么要点燃33根蜡烛呢?是的,为死者点燃的!我们可以看到西方人那种宽容,这样的事情要是放在中国的话,肯定不会为罪人开哀思会的。而一些中小学还把当时的录像带进了课堂,大家一起讨论:新闻为什么要播?这件事情给你什么启发?为什么为凶手哀思?还有一位歌星在舞台上唱着唱着把上衣脱掉了然后扔下了台。也把这段录像拿到了中小学的课堂,大家一起讨论应不应该播放?歌星的做法对不对?播放这样的新闻对我们学生成长发展电视台承担什么责任?既然无法避免这些事情,那就让我们直接来面对,通过面对,会更加提高学生的选择、判断、辨析能力!这是成长的需要,把这种内在需要转化、提升,不再是无可救药。我们自问:我们学生的需要成长了吗?二是缺什么?我们的学生缺什么,缺习惯和思维方式。如,倾听习惯,很多孩子在课堂上能认真地倾听老师说什么,但是很少能认真地倾听同学们的发言,那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呢?策略:可以复述(复述前面的学生都说了些什么)、比较(前面几个学生所说的观点有什么差异)、表述自己不同观点(你与他们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做记录批注(把同学们和老师的意见写在书上)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训练,学生的倾听能力自然会提高。三是困难和障碍是什么?新课有什么新的要求?你怎么解决,找出难点、障碍点,把他变成发展点。四是个体差异是什么?把学生放在心里,不是抽象地放,而是具体的放。         

观点五:教育智慧是善于开放生成的智慧。

     其一,什么是开放?一是由教师向学生开放权利,(提问、质疑、评价权)向每一个学生开放,避免向少数明星学生开放!要开放的课堂。二是由唯一性向可能性选择性多样性开放。三是由书本世界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开放,体验和经验开放!有一次听幼儿园的一节课《给党过生日》,老师这一天笑容可掬地来到班级里,手里还拿着一个大蛋糕,然后就一点一点地开始上课,可是孩子们根本就不感兴趣,不一会孩子们就做什么的都有了,有的孩子死死地盯着蛋糕,有的孩子向外面张望。老师这时候怎么组织教学都无济于事,于是问孩子:你们怎么不好好听课啊?你们向外面张望什么啊?她把一个孩子叫起来,这个孩子怯生生地问:老师,党怎么还不来啊?在孩子的意识里,给谁过生日,谁就应该在现场,老师根本就没有考虑孩子的认知、经验等等,所以课上的很失败。有的老师在设计教案的时候,不看前面的年级,只看目标,根本就不知道到底是几年级孩子的课,老师心里也不清楚,三年级的孩子和四年级的孩子都一样教,怎么培养孩子的质疑能力等。教育的真谛是:充分激活和调动学生的已知来吸附未知!那么有效开放,其有效的标志是什么?1、放出了学生兴趣(喜欢不)2、放出了问题(学生自己的问题)3、放出了学生差异。4、放出了学生的创造(创意)5、放出了学生的发展。

    记得一次国家级课堂教学大赛,一个省只出一个老师参加,其中一个浙江的老师在课堂上赢得了四次掌声,大家都认为这位老师应该是特等奖。而事实并不如此,而是一个课堂看似并不热闹实实在在的一节课得了特等奖,大家质疑为什么?组委会解释到:大家看这位老师的课堂,四次掌声中,有几次是给这位老师的,一次。那三次呢?给学生的。是的,看课不是看热闹,有温度无深度,用结果替代过程,有活动无学习,那不是好课,要看走出课堂和走近课堂的差异。好,是不是学生本来就好,还是教出来的好,这位老师的课堂中学生本来就好,可是教师并没有好上加好,学生的思维基本是在原地踏步。而得特等奖的老师接触的孩子却是很一般的孩子,可孩子在走出课堂的时候,孩子却都增长了新知,所以是特等奖。

      其二,开放的不同类型。广度的开放是指面上的开放,深度的开放是指思维的结果和过程的开放。开放有假开放:大问题的设计抛给学生,但是没有中心下移、下沉,没有下放到每一个小组、学生。只是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掩盖差异;半开放:放给全体学生了,但是没有资源的回收,只有放没有收,只是局部开放,开放导入,下面封闭,这是局部开放;白开放:有放、有收、收回的资源没有有效利用、重组,也没有反馈给学生,白白浪费了;乱开放:没有目标,只是开放,为了开放而开放;真开放:大问题设计,重心下移,有回收有反馈。

    观点六:充满教育智慧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反思的人。过去教师注重反思方法,今天教师注重反思教育教学思想。反思方法背后的思想,有方法的思想,有思想的方法,让方法活在长在思想的土壤之中!怎么反思:方式一:一是目标是否实现了,二是转化,教育理念向实践操作转化到什么程度,三是资源,哪些用了,哪些没用,用的怎么样?四是提问,不要让我们的学生小步走、碎步走、牵着走、捆着走,而应该大步走,五是问题,症结,也就是出现的问题,六是对策,重建下一次上课对策、改进。方式二:三关式反思。一是关注了没有?(知识点)二是关怀了没有?(情感、生命)三是关联了没有?(知识的联结,外在知识与内在知识)方式三:解读文本与否——基于教师立场的解读、基于学生立场的解读。解读学生与否——读透。达到目标与否——节奏把握、后读研究、前移后读、反思性后读、实践性后读、重建性后读、写作性后读。方式四:我知道自己教什么吗?(自己)我肯定自己教对了吗?(方法适合教学内容、学生层次)我发现学生学会了吗?我明白为何教这些吗?

    观点七:教育实践智慧就是指教师对教育合理性的追求,对当下教育情景的感知、辨别与顿悟以及对教育道德品性的彰显。叶澜老师曾说一节好课要有五个“实”:一扎实(有意义:知识获新、能力提升、学生喜欢你的课);二充实(有效率);三丰实(有生成);四平实(常态课,家常课最养人,最能提高教师的素养);五真实(有缺憾的课,有发展空间的课)。一节好课是科学和艺术高度融通的课。艺术是有感情的技术,艺术也是有思想的技术,艺术是有个性的风格的技术,艺术是综合的技术。就像梅兰芳各种戏剧都了解,最后综合转化成为自己的,成就自己,成为大师。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教师核心素养是什么
下一篇:教师教育,重拾“工匠”精神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