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新媒体时代学校德育话语权的挑战与应对


2017-04-06 14:38:15   来源:教师发展中心   撰稿:(文/崔丽华 陈海东)   摄影摄像:    ;  评论:0 点击:

 

 

 

       随着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原先由于设备技术的原因无法连接到互联网的地区或空间轻易地融入网络社会,空间限制被消解,社会已然成为全民网络社会。《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其中10~19岁青少年网民群体占比为21.4%。网络社会对传统社会的冲击表现在方方面面,特别是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尤为突出。21世纪以来,短信、QQBBS、微信等即时聊天工具相继出现、更新迅速,博客、微博等自媒体迅速呈燎原之势,日益在信息传播、文化传递、舆论监控等方面发挥出强大的力量,大有超越传统媒体的势头。上述形势无疑向人们昭示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新媒体时代的实质是话语权的变革,新媒体承载了平民话语权,舆论不再完全按照公权力设想的路线传播。对青少年而言,学校是传统的掌握话语权的主体,但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学校德育话语权不可避免地面临新的挑战。

 

       一、新媒体时代学校德育话语权面临的挑战

       “新媒体也称第四媒体”“个人媒体”“自媒体We Media)。关于新媒体的定义一直以来没有统一的说法,目前公认比较严谨的是美国学者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于20037月发表的关于新媒体的研究报告中的描述:“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自媒体包括但不限于个人微博、个人博客、个人主页等。

       随着新媒体的勃兴,传播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传统媒介传播是规范化、组织化、单向度的,而新媒体传播则具有自主性、个性化与交互性的特点。自主性、个性化是指在新媒体时代人们对接受的信息内容有自主选择权,也可以独立自主地发布信息,而在传统媒体社会人们只能被动地接受媒体发布的信息,无法自主选择。交互性是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的,传统媒体的传播模式是媒体到受众的单向度的传播、一对多的线性传播,而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是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网状传播,人人皆媒体、人人为受众,媒体与受众的距离为零,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它实现“即时直播”“即时接收”与“即时反馈”。

 

    新媒体的这些特点必将带来一场话语权格局的大调整。话语权本质上是文化资本,是政治经济关系在微观领域的体现。按照法国哲学家福柯(Michel Foucault)的观点:权力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影响力,这种影响力突出表现为话语权的拥有状况。他将话语界定为说话的资格,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 以此确立其社会地位,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的过程。 因此, 话语看似仅仅是个体的观点表达,是主体性的活动,但决定话语实质的观点、逻辑及话语的影响力大小都是由其背后复杂的权力关系建构的,是权力关系所决定的社会政治体系、文化、意识形态等的产物,具有明显的社会政治属性、官方权威属性。按照福柯的观点,权力实质上是影响并控制他人的言语和行动的力量,对话语权的控制是现代意义上权力运作的重要途径,是权力对整个群体实现精神和道德领导的重要形式。所以,从政治意义上来讲,现代学校的实质是社会主导意识形态和官方权威话语传承的阵地,合理掌握话语权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既是学校教育的公信力和合法性的重要支撑,也是学校实施思想道德教育和意识形态宣传的重要渠道,还是学校消除教育危机的重要方式。

    美国学者托夫勒(Alvin Toffler)指出,知识和信息的分配必然影响权力的分配。一般意义上,对知识和信息占有越多越超前,其对他人的影响力和控制力越大,特别是现代社会,话语权的掌控更多依赖于对知识和信息的垄断。在互联网出现之前,社会群体中的权力精英凭借其对知识和信息渠道的控制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话语权的垄断,但新媒体的勃兴及随之而来的信息渠道垄断的打破,知识和信息的平民化、便利化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权力精英对话语权垄断的传统格局,并建构了多元的权力分配主体和权力重心的下移的新格局,宣告了话语权平民时代的到来。在学校这一社会群体中,德育工作者实质上是传统的话语权垄断者,而学生则是受众;但在新媒体时代,青少年群体是互联网使用的主体,相较于其他群体,网络是他们获得信息和传播信息,进行社会交往、体现主体性的主要途径。显然,新媒体时代话语权的平民化对青少年群体必然产生重要影响,从而改变传统学校德育话语权的格局,这种新的格局对学校德育工作将带来新的挑战。

    ( ) 话语权的弥散化消解了学校德育的权威话语权。传统大众传媒时代是集约式话语权的时代,新媒体时代是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话语的集约性被弥散化取代, 新媒体传播过程中的交互性、自主性、个性化充分赋予了大众自下而上、多中心、多源头的信息发掘和传播能力。新媒体时代下的学校德育也是如此,在人人都掌控网络信息的境况下,在信息和知识渠道的民主化”“平等化的背后,学校教育道德话语权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监督与质疑,面临着被消解的危险,其后果便是原有价值体系因普遍怀疑而产生新的信任危机。更为严重的是,学生们的价值取向在海量信息的冲击下变得混沌不清甚至可能被误导。

   (二)新媒体时代传播的网格化、个性化瓦解了传统学校德育的时空界限。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对于人类已不仅是工具意义,网络已融入人们的生活,数字化媒体正在建构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数字化生存已成为社会个体当下的生存状态,青少年学生也不例外。新媒体的开放性与互动性使青少年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与发布信息,真正实现了超越时空、全球互通,为青少年张扬自我、个性表达提供了平台。同时,网络时代的数字化技术所具有的信息制造与传播的即时性、广泛性制造了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海量信息的呈现既为青少年提供了事件的多面性,也使得青少年面临着各种不同的选择。同时,新媒体时代广大青少年自身既是传播的受体,也是传播的主体,他们也广泛参与到信息的制造和传播中,传受合体正是新媒体所建构的生存状态。青少年所拥有的个人网络空间以及博客、微博的数量日益攀升,他们也是QQ、微信等数字社交工具的拥护者,青少年正逐渐成为网络信息交流的主流。整体上,他们在学校德育中的角色已发生了根本转变,从传统媒体时代中学校德育的受体转变为新媒体时代的传受合体。这种新媒体时代的多对多网格状传播的个体化特征及传受合体的生存状态,使得传统德育中的单向灌输与传授方式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环和效力。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学校德育的时间与空间概念均被打破,所有的公共与私人空间都将可能成为德育的场所,课堂教学将不再是德育的黄金频道,校园内的生活也不再是德育的黄金时间,因此,全过程育德”“全方位育德全员育德也就具有了更加现实的意义和可操作性。

     二、主动变革:新媒体时代学校德育的应对策略

     新媒体的勃兴带来了学校德育话语权的新格局,使学校德育面临划时空的挑战和冲击。近年来,学校德育工作者对新媒体传播带来的种种问题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应对。但是,对于新媒体传播发生影响的特点和方式,以及所带来的结果研究不够,因而采取的措施本质上仍然属于传统媒体传播范畴内,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采用的思维模式仍属传统的德育思维方式,对痴迷网络的青少年学生习惯于居高临下的家长式的训诫和灌输,主导思想仍然是,试图将青少年学生从网络的影响与痴迷中强制性地拉出来,或者阻断这种影响,使学生远离网络。然而,这种方式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笔者认为,面对新媒体时代,学校德育应做好如下应对。

   (一)从话语的一元独占多元主导,增强学校德育的主导性。传统媒体社会中,学校德育为了保持权威性,充分发挥其功能,对话语权一直保持着控制,而传统媒体则为这种控制提供了条件。但在新媒体社会,这种独占与垄断被打破了,因此,学校德育首先要正视现实、变革理念,发挥其在思想引导方面的正向功能,实现从话语的一元独占到多元主导的转变。一元独占强调话语权的独占性和单一性。传统媒体时代,学校德育对青少年学生来说既是规则上的主体又是事实上的主体,学生只是单纯的受者。多元主导强调是前提,只有承认和允许不同声音和话语的存在,才能奠定学校德育主导性的广泛基础,学校德育才具有现实性。相应的,学校德育必须发挥对“多元话语”的主导性和整合力,否则多元话语只能变为“众声喧哗”的话语论争和冲突,结果必将导致学生道德认知的混沌不清、无所适从。发挥“主导性”要求学校德育工作者积极参与到新媒体传播中来,充分体验和研究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特征和运用技巧并将之运用到德育工作中,注意研究网络舆情的流变和监测学生的思想动态,这样才能掌握德育的主导权。

   (二)从德育平面化到德育立体化,实现平等、多向的师生互动与交流。新媒体传播技术实现了对信息传播的时间与空间的突破,从根本上改变了青少年学生接受信息的方式和习惯,这种改变迫使传统的学校德育由平面化立体化转变。德育的立体化是指,新媒体时代的学校德育面对的不再是以学生个体为核心的,以可感知的学生日常活动空间为半径的单一层面的现实的有形的空间和时间,而是一个跨越现实空间的无限联通的、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虚拟的时间和空间。这一虚拟的时间和空间形成了与现实生活分离的网络社区,网民在网络社区并不遵循在现实生活中的身份和地位的界限,参与网络社区交流的是一个个独立、平等的个体,他们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提供的隐匿、快捷的平台,如博客、BBS、短信、微信、电邮、QQ空间等进行个性化的思想表达与情感交流,自主地发表各种感想。新媒体传播的技术手段带来的影响是双刃剑,我们不能仅关注其中存在的问题,而是要关注它带给我们的变革的契机,给我们提供的做好学校德育工作的新的技术手段与更灵活的方式。教育者要熟悉新媒体技术,致力于德育传统的变革,在德育中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优势同学生进行跨时空的全方位的交流与互动,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其施加更加深入与生动的影响,让学校德育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从单向传递到对话交流,促进学校德育话语方式的平民化转向。新媒体的话语方式本质上是后现代的叙述,是一种开放的、平等的、便捷的、随意的、轻松的甚至是有点自嘲和玩世不恭的话语方式,这是它俘获青少年的重要原因。相反,传统的学校德育的话语则具有现代性特征,往往是居高临下的、一本正经的、注重逻辑的、训诫的、严肃的、规矩的方式呈现,强调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而忽视平等沟通,因此传统的学校德育不仅难以获得青少年认可,甚至会引起逆反心理。因此,学校德育的话语方式必须进行变革,要从单向传递转向对话交流,放低姿态,用青少年喜爱的话语方式表达,将权威性寓于亲和力之中。需要强调的是,平民化实质是德育理念的变革,要求贴近学生、平等交流、释放善意,是需要长期坚持的原则和方向。学校德育实现平民化转型,需要改善交流,适合青少年,不能绷脸面、端架子、带官腔,要通俗易懂、亲切朴实,注重运用网络语言,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鼓励教育者表达个人性情,突出个性化特征。

 

       来源:《今日教育》201612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美国科学教育中的探究与实践
下一篇:关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六个追问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