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教育的“三个不能超越”


2018-03-06 09:47:28   来源:   撰稿:冉永华   摄影摄像:    ;  评论:0 点击: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康健教授说过这样的话:“教育者有‘三个不能超越’,一是学生的生命健康不能超越,二是学生的人格尊严不能超越,三是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能超越。”我认为这“三个不能超越”揭示了教育的本质问题。

      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仍然处在应试教育的阶段。应试是不可绕行的。我国目前教育的基本矛盾是:家长要求独生子女接受优质教育和政府不能充分满足这一要求之间的矛盾。于是,应试教育深受家长欢迎,不仅大有市场,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中小学在拼升学率的过程中优胜劣汰。胜者财源滚滚,弥补了因政府投入不足造成的缺陷,硬件和软件的发展势头良好,甚至超过了一些发达国家。败者则面临招生困难,直至倒闭关门。教育的这种现象有些类似于市场经济,竞争机制起了很大作用。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这种竞争是极端不平等的,必须看到竞争掩盖着的严重问题。我国的教育竞争不是建立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导致学校良性循环或恶性循环的因素不是校长和教师的能耐,而是历史形成的办学条件的巨大差异。这种不平等集中表现在公办学校身上。另外,我们是以巨大的牺牲为代价换取高升学率的。牺牲的是学生的身心健康,是“三个不能超越”。看到这一点抓升学率和看不到这一点抓升学率是不一样的。前者是不得已而为之,只要条件允许,就积极向素质教育靠拢;后者则满足于高升学率,沉醉其中,把升学率当作了教育的唯一目标。

      现代教育观念告诉我们,教育者首先应该关注学生的人格发展。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可在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育者津津乐道的是有多少学生考上了北大、清华;校方想尽办法把成绩差的学生从高考报名中剔除出去;班主任常常为了一个学生降低了本班的平均分而牢骚满腹。当然,这不能全怪校长和老师。政府领导公开为“状元”学生庆功邀赏,敲锣打鼓,大造声势,无疑助长了这种风气。人们看到的是学校大门口横幅上考入北大、清华的学生名单,很少想到学生的精神世界究竟怎样。个别学生进入大学后,心灵扭曲,甚至出现了硫酸伤熊和持刀杀人的恶性案件。

      教育工作不同于其他行业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对教育对象的精神世界给予高度关注,并对此具有高度的职业敏感。学生的喜怒哀乐,牵动教育者的神经;学生的举手投足,都进入教育者的观察视野。然而现实却是,教育者的精力和兴奋点过多地集中在学生的每一次考试成绩上,大排队、小排队、高分段统计、优秀率统计、及格率统计……不厌其烦。教师在家长会上如果不谈学生的考试成绩,很可能就不知道怎么开家长会。教师的职业敏感变成了分数敏感,对学生的心灵世界变得麻木了。这是教育的悲哀。

     学生的生命健康是不可超越的。对学生来讲,生命最为宝贵。教师要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督促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如果连学生的生命健康都可以超越的话,那就没有什么不可以超越的,也就没有教育了。体罚学生变相体罚学生时有发生,严重的将学生置于死地。这完全违背教育的原则,是违法犯罪行为。学生的人格尊严是不能超越的。学生在人格上与教师完全平等。当教师无视学生的人格尊严时,教育的作用就微乎其微了。什么是教育的“以人为本”?就是促进学生的人格全面和谐发展。教师不能要求学生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要允许学生的个性有差异,因材施教。

      我们把加德纳的“多元智力”奉为圭臬,其实中国古代教育实践中早有类似的做法。孔子弟子三千,各有其长,也各有其短。孔子用“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来教育学生,他的弟子中,子路擅长政事,子夏富于文学,曾参长于教学,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公冶长身陷囹圄,孔子不但不鄙视他,反而把女儿嫁给他。这是何等的眼光和胸怀!可以说,孔子真正懂得教育的本质。

       教育和教学既相同也相异。现在,很多教育工作者用教学替代了教育,甚至错误地认为教学就是教育的唯一内容。教育,最需要悲天悯人的情怀,最需要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世界。教学,则是传授文化课的过程。在教学行为中,理应渗透教育行为,从而使教学充满教育因素。一个优秀的教师,善于将教学和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润物细无声。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它主要是指教师的人格魅力。当教育和教学发生冲突时,教学应该服从于教育。换句话说,应试和素质教育并不矛盾,我们应该努力探索在提高学生应试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相关热词搜索:三个

上一篇:大国良师如何培养?教育部党组《求是》撰文
下一篇:像教育家一样工作和生活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