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教学空白艺术与教师成长


2017-06-20 10:36:50   来源:教师发展中心   撰稿:立伟老师   摄影摄像:    ;  评论:0 点击:

教师成长除了一般意义上的“主体成长”涵义外,主要是指作为一名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生命不断提升与充盈的过程。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过程,理应是一个让自身不断得以完善的过程。大量实践与研究表明,讲究教学空白艺术对教师成长有显著意义。

  一、有益于教师反思教学成效

  教学空白艺术至少有益于教师从以下两方面反思自身的教学成效:一是从教师作用于学生的方式看,不是简单地认为教师“教”一定就会作用于学生“学”的外显的、直接的作用方式,而是更为强调教师“不教”所引发学生自主地“学”的隐蔽的、间接的作用方式,正所谓“虽为人作,宛若天开”,了无痕迹;二是从教师作用于学生的效果看,不只是强调“看得见的”、具体的、片面的、眼前的、在课堂内的影响,更是强调“看不见的”、潜隐的、全面的、长远的、在课堂外的影响。也就是说绝不是表现在获得了某些知识的碎片上,而应是在学生独立人格和思辨精神的培养上。

  教学空白艺术在表现形式上的空白并不是真正的空白,而是在减少外在繁杂的同时增加内在意蕴,其在表现内容上却是无比丰盈,故能产生“空灵”的效果。即能唤醒和释放学生本性中的精神渴望,激发学生心灵固有的能动性,挖掘学生的潜力,给学生充分表达自我的机会和自由,从而使教与学得到有机统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可以适时交流、互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这样自然就会使教学变得愉悦、轻松,省时省力,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二、有利于教师提升教学境界

  理想的境界,就是对宇宙对人生对事物须人乎其内,出乎其外,达到所见所思所做超越必然走向自由的地步。王崧舟结合自身语文教学实践指出:“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因此,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其与教学空白艺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谓“无课”,就是强调不局限于课堂内(学校内)、眼前的、可见的、具体的“课”,而应要将“课”延伸至课堂外(学校外)、长远的、不可见的、抽象的“课”。“课”既是“无课”,“无课”即是“课”,亦此亦彼,是一种教学空白艺术讲究的“于无风处觅鱼踪”的境界。

  教学空白艺术可以提升并有可能使教师达到至高至远的教学境界。第一层面是有助于教师超越功利教学境界。教学实践中,教教材、为考试而教的教学功利现象普遍存在。而教学空白艺术主张少讲、精讲,在给学生留出时空的同时,教师也相应地拥有“自留地”,从而获得更多的教学自由。第二层面是有助于教师进入审美教学境界。教学空白艺术折射出的美的光辉,会吸引教师走上教学审美追求的自觉之路。其蕴藉隽永、余味无穷的美感给教师带来的愉悦,能让教师获得一种心旷神怡的真实感受,从而激发教师对教学产生并始终保持一种积极的情感态度,获得源源不断的职业动力,让教师高兴地教,美美地教,全身心享受教学的快乐。第三层面是有助于教师实现创造教学境界。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讲课的时候,好像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不讲。”至于什么“讲”,什么“不讲”,什么时候“讲”,什么时候“不讲”……完全取决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创造,而且更多地是取决于教师的创造。通过教师的创造,在其所形成的无穷意味、幽远的、妙不可言的教学氛围中,使学生获得成长的同时,教师能充分感受创造的乐趣,收获成功的幸福,获得心灵的解放。

  三、有助于教师形成教学风格

  教学空白艺术与其他种类的教学艺术有着共性的一面,同时又有自身个性的一面,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

  首先,从各门类艺术实践来看,确实有众多的人因为重视“空白”艺术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成名成家,甚至自成一体,著书立论,形成思潮或流派。如“马一角”、“夏半边”、海明威的“冰山风格”。同理,在教学艺术实践领域,教师对“空白艺术”的重视也将有可能形成自身独特的风格。其次,从教学艺术实践来看,各门类艺术的风格形成规律同样适用于教学风格。任何艺术风格的形成,都是源自人们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执着追求,教学风格也别无他途。特级教师钱梦龙正是凭着“人活的就是一种精神、一种追求”的信念,“虽九死其犹未为悔”的执着,使得其教学风格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不断走向成熟,从而具有厚重的功力和定力,具有大家风范,达到了“见山见水”的境界。

  当然,对于过分有意识地“创造”风格的态度和做法是要给予否定的。因为这种态度和做法会“使风格成了不尊重艺术精神而一味标新立异的肤浅行为的托词,其结果反过来激起了人们对风格问题的反感”。因为风格一旦成了“标签”,就成了固定模式的复制,就失去了风格的生命力。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教师,何以“致远”
下一篇:好老师的十个关键词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