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核心素养导向下有效教学的若干思考


2017-05-23 08:36:08   来源:   撰稿: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贾 炜   摄影摄像:    ;  评论:0 点击:

 

“有效教学——指向核心素养的课堂变革”是教育改革中一个微观领域的问题,这个微观领域的改革,会涉及到很多教育宏观政策。课堂改革一定要有一个良好科学的教育政策环境来支撑。教育生态环境好,我们的教育教学就更能形成共识,我们的一线的教师、学生、家长才会更好地成长。

一、形成对有效教学共同目标的共识

如何理解有效教学?从教育行政部门角度来说,我们首先就是要形成对有效教学共同的目标认知。当前教育实践中,往往是因为共识很难达成,教育行政部门、校长、老师,还有学生、家长等,没有形成一定的教育共识,这样就不容易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教育形成共识是很难的,但是教育又最需要形成共识,否则我们的老师、家长,尤其是学生会在匆匆忙忙的学校生活中变得迷茫。有效教学应该达成什么样的共识呢?应该强调,有效教学是为了学而教的,是为了学生学会学习的,也就是叶圣陶老先生所倡导的“教是为了不教”。教育的功能在哪里呢?在于学生学会学习。为了发展学生为适应社会变化终身学习而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诉求,也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因为,现代社会已经成为一个学习型社会。一个城市要成为学习型城市,创造一个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这样一个社会氛围,师生学会学习至关重要。

现在是一个终身发展的社会。终身发展,没有终身学习是很难做到的。显而易见,现在知识更新速度极快。前几年我们还不知道微信,现在微信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必备品。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说过,人类文明发展,尤其是代沟的出现,是因为人类文明经历了3种文化: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后喻文化。在前喻文化时期,也就是农业时代,靠经验的传递来发展文化,所以要尊重长者。到了并喻文化时期、工业化时代,可能新生一代和老一代要进行相互学习。到了后喻文化时代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知识更新极快,信息爆炸。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可能课堂里的66%的学生,据专家估计,将来毕业以后从事的工作都是现在所没有的。那么,在这样一个需要终身发展的社会当中,我们怎么来培养学生一种终身学习的能力?如何引导他们学习与形成基础素养,这是我们的教学指向未来一种变革的需要。

现在是知识竞争与创新驱动发展的社会,创新需要勇气,需要专业知识,也需要意志品质。这些基于创新社会的要求,对于我们培养现在的学生提出了鲜明的要求。正是因为这样不断的变化,我们的社会也变得高度的不确定,我们需要适应这样的社会。从教育角度来说,要为我们的孩子在适应社会前提下体现自我的价值,就要让学生要学会学习,学会思维。在一线的教学中,老师怎样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关于学会学习,各国,包括各种国际组织都是非常关注的。最近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报告,强调学生自主发展,也专门提到了要学会学习。要形成对有效教学共同目标的认识,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并在此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实践创新。对有效教学思考需要基于这样的目标共识和出发点,从教育行政部门角度来讲,必须把有效教学聚焦到这个方向性的目标上来。

二、当前在有效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有效教学的科学认识有待加强

一是对于学习科学本身的认识不足,缺乏实证思维。有效教学比较多的是立足于学科学习的视角,是从成人的学习和思维的角度来推进有效学习。实践中对于学习科学的认知,尤其是基于心理学的学习科学认知还不够。比如说,孩子如何学习拼音与识字?学校通常的教学方法是,花四周时间甚至八周时间教完拼音以后再来识字。有专家认为,拼音学习太枯燥,让孩子现在天天背字母,学完以后再去学识字不人性化,不符合小学阶段学生游戏化学习、情景化学习的规律。于是出现分散教学,把拼音教学变成随文教学,就是在识字过程当中学拼音,在学拼音当中来识字。但又有老师认为,这样的拼音教学效率不高,学生基础不扎实,应该集中学习。拼音教学到底是集中还是分散?在这种背景下,怎么来进行教育政策决策?今年,我们专门请了一些专家,从学习科学、心理学方面进行论证。认为,随文教学适合孩子认知规律,它既关注到这个年龄段孩子游戏化、情境化学习的需要,同时又能把学用结合在一起,让学生通过这样的学用过程获得学习的成就感。这样一个实证的过程是基于对教学有效性的认识。当教育政策不去研究认知神经学,不去研究学科学习特点的前提下,讲教学有效性就会缺少科学底气。

二是教学过程未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比如说,我们很小就让孩子去读唐诗、宋词、三字经。这种学习在孩子5岁之前学有效吗?韦钰院士写过一本对大脑科学研究的书。从脑科学视域去看,5岁之前孩子学唐诗、三字经基本无效,顶多是获得语感。而孩子经常能够记住的是在游戏当中获得的一些儿歌。比如有这样一首儿歌:“高老师高高高,高老师叫我们做早操;早操做得乱糟糟,气得高老师发高烧。”为什么这样一种在游戏中的儿歌孩子容易记得住呢?因为,他是在动态中来学习的。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尊重学习规律,否则有效教学就无法执行。

(二)有效教学的衡量标准亟须更新

 

一是以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为主的单一评价标准不科学。我们现在的考试,为了确保公平,都是纸笔考试。纸笔考试就能完全反映一个孩子的能力吗?很难。纸笔考试过分强调分数,只能增加学生学习的焦虑度,但学习的竞争力未必增强。纸笔考试上海可以做到全世界第一,但其背后的学习力是否是世界第一呢?这就要打个问号了。

二是对教学有效性的衡量标准具有一定功利性。纸笔考试这种衡量标准必然会带来教学上的功利性。如今在这种功利性的驱动下,校长抢生源,学生抢学,老师抢教。校长抢生源,就是希望这个孩子在进校之前就学过好多东西。孩子回到家,家长的第一句话往往是:“你这次测验(考试)得几分?”这种现象造成,现在教学唯一有效的标准,就是看孩子考多少分,升学率是多少。要提高升学率,提高分数,怎么办呢?就是训练,要操练到看到这个题目,不加思索,就写出答案。这种大量训练验证的只是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原理的作用。

(三)推进有效教学的文化环境尚未确立

一是需要进一步加强考试评价和招生制度对有效教学的同向支撑。推进教学有效性的文化环境,需要有制度环境,即考试招生制度是不是支持我们现在所倡导的学会学习的有效教学。

二是需要进一步引导教师、家长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和学生观。教师、校长是不是正确看待学生的学习?学生在教室里认真做作业,回家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就是在学习吗?或许学习根本没有发生,或许只发生了低阶学习的要求,就是在记忆,反复记忆。有老师让孩子罚抄英语单词,抄5遍,孩子手里拿5支笔,一下子写好了,这是在学习吗?这不是真正的学习,是在惩罚学生,让孩子远离学习。正确看待学生的学习观,正确评价学生是不是有终身发展潜力的学生观,这个文化环境尚未形成。

三是需要进一步倡导全社会形成科学的教育质量观。经常会有人问,上海市哪个区的教育质量最好?哪个学校的教育质量最好?这种所谓的“最好”其实就是在比考试成绩与升学率。升学率高的学校未必孩子以后真的就成长得好。看一个地区、一所学校的教育质量,还要看孩子付出的身心代价,还要看它的发展的潜力,还要看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与人交往的情商能力。智商和情商有什么区别?有心理学家认为,智商就是这瓶水里面水有多少。水多的就是智商高,水少的就是智商低。但是,社会评价不是看瓶里面有多少水,而是看这里面的水能倒出来多少。倒出来多少取决于什么?取决于情商。如果智商方面干预效果不明显,可以通过干预情商触发智商的不断提高。所以,学校要更多强调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情商的培养就是我们很重要的一个改革方向。

三、有效教学的观念更新与实践转型

(一)要遵循有效教学的客观规律

上海正在进行学习基础素养的研究课题,要把学习基础素养的研究和实践作为小学和幼小衔接阶段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着力点和突破点,让学生从小学会学习。

学习基础素养的重点指向学生发展和运算学习、学会学习和创新实践,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创新所需的基本素养。它与学生核心素养有什么区别?学习基础素养是创造新意义,解决新问题所必备的通用能力、品质和基础,是所有学科都要都讲的通用素养。学习基础素养是确立在正确的学习观基础之上的。

具身性。要认识到什么是学习的发生。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认知的学习,也不是简单的符号与知识的接受性学习。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全身心投入探索情景,在个性化问题解决和反思的过程中广泛联系各种资源,形成自身独特的认知结构的一种身体认知、情感元认知的实践整合过程。通俗地讲,它是全身运动。这个全身运动不只是身体上的,还有心理上的、情感上的,包括对学习认知本身的认知过程。这种学习最终形成学生主动灵活的持续学习能力。它需要我们在实践当中把握以下问题:一是基于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和创新,越小的时候越是如此。二是具身性的,是身体学习的一部分,尤其是儿童学习更是如此。儿童学习一个单词,经常会在游戏当中学习。让他学“站起来”的英语单词,就让他站起来;学“旋转”,就让他转一下。学“唱歌”,就让他唱一下。他就是在这种身体运动当中来加深对这个知识的理解。这就是具身认知。

关联性、社会性、反思性。学习是跟关联性有关的。学生的对一个知识理解得更透,一定跟他的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历、学习经历有关系,和他的社会性情感的发展是互动的,这样的学习可能更加容易。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策略进行反思,什么样的学习策略会学的更好,这样整合起来才能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对学习的认识。比如,在小学里经常看到这个情况,一排孩子坐得端端正正,举手的姿势也一样。而欧美课堂里孩子各种轻松的姿势都有。从学习角度来讲,当摆出最舒服的状态学习时,或许注意力更加集中到学习知识中去。

下面围绕“如何遵循有效教学的客观规律”谈三点看法:

1.构建“提出问题”“建立联系”和“个性化表达”三大学习能力

在世界各国对问题解决的创新理论模型分析里面,有3个关注的焦点。第一个是发现问题。第二个是产生想法并建立联系。第三个是通过学习内化之后的个性化表达方式。

问题是教学引导学生学习的关键。有趣的问题,有创意的问题,往往体现了教师对学科或者问题的认知。学生提出的一个有个性的问题,往往体现了他的创新能力。硅谷投资专家在选择投资项目时问的最关键的一个问题是,你的答案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其关键是要在大家都认为比较正确的基础上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这才有创新价值。在什么样的管理当中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背后是你创新潜质的发现,要看你能不能借助于现有的知识和精力,产生一种新的想法。苹果公司的个性化表达做得很好,就是把原始创新的产品组合在一起,提高它的能级。产品就是联系,然后进行个性化的表达。学习基础素养的研究与实践,就是要引导老师和学生提出问题,建立联系,实施个性化的表达。

从脑科学的角度来说,神经元的连接越多,孩子会越聪明。要让孩子丰富他的学习经历、生活经历,而不是老关在教室里。只看一种书,肯定不是促使形成神经元连接的方式。环境越丰富,神经元连接越多。从联系角度来说,它更多的是要联系生活实际,联系文化环境,在人文互动的交往中提高对问题的认知。比如,法国高考要考哲学。法国的高中学生下课以后不是在学校里,而是到社会上,到咖啡馆、沙龙里去,讨论社会热点问题。这种社会性的学习能够增加对很多问题的全面认知,在这样的思辨当中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这里有皮亚杰的观点,有杜威的观点,有维果茨基的观点,核心的一条就是学生的生活需要更加丰富,这能帮助孩子建立联系。

建立联系在思维方式上也应该有所引导。比如,非连续性思维是从经济学角度来说的。企业家之所以能够创造新产品,就是因为它有非连续性的思维,是从01的思维方式变了。《从01》的作者彼得·蒂尔认为,文明的进步、社会的进步、企业的进步有两种模式,一种进步是横向的,是1n的进步,是规模化,是通过复制的,是竞争的。还有一种进步,是领导力的垂直进步,是创造新价值的进度。企业不断创造新价值,才能不断获得利润,获得市场。马车思维到汽车思维到飞机思维的改变,就是不断跳跃,出现非连续的思维。作为教育工作者,也需要这种垂直进步,这就是变革教育。互联网的推动把有限的课堂变成了无边界,把以教师、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变成了无边界教学方式,这是一个打破边界的竞争,这就是创新思维模式。

个性化的表达来自于孩子,因为他们是具有个性的。每个孩子是不一样的,个性课堂是不一样的,这种不一样的认知,会让孩子基于不同的视角来解释、澄清问题,创造一些个体解决方案,而不是标准答案。鼓励就是为了让孩子去实现他的创新梦想。

2.构建“主动性”和“调控性”的两大学习品质

学习基础素养还强调学习的品质:主动性品质和调控性品质。主动性,就是创造能力、创新能力。首先在于有没有主动学习的欲望、内在的动机。调控性,就是调控自己行为方式的能力,情绪管理的能力。

在小学阶段,有4种心理品质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第一个品质是延迟满足。棉花糖实验证明,延迟满足能力越强,孩子自我控制能力越强,自律意识越强。越是理性的孩子,越容易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当中找到自己。

第二个品质是动静转换。有些小孩子一动就摔跤,一摔跤就受伤,所以老师不敢让孩子动。现在小学的孩子,男生下课最愿去的地方是厕所。因为厕所女老师进不去,在厕所里可以自由活动,获得快乐。孩子平时动得少,不敢到操场上去,一旦出现伤害,老师、校长就很烦,索性都关在教室里。但是,如果这个孩子长期得不到运动释放,一有机会,就会产生报复性心理。能量释放不掉,自然就静不下来,静不下来就无法关注老师的上课。这种调适能力的培养,要动,动得起来,要静,静得下来。

第三个品质是坚持性。做一件事情,就要把它做完。坚持性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第四个品质是情绪控制。不要一有情绪就乱发脾气。情绪控制差的孩子,依恋关系是不稳定的。一般来说,正常家庭的孩子比孤儿院的孩子智力水平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孤儿院的孩子依恋关系、教养关系不稳定。今天这个妈妈抱,明天那个妈妈抱,最后他搞不清楚谁是他的妈妈。这样的孩子神经始终处在紧张状态。依恋关系不稳定,就会缺乏安全感。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孩子不可能提高学习效率。所以,老师应该想办法让孩子有稳定的情绪,这样的教学才会有效。

3.将身心健康作为6~12岁儿童学习的重要基础

612岁孩子来讲,学习基础素养,尤其要重视身心健康。学习原理包括对学习的认识,学习内动力的激发,学习方式、学习策略的引导等。如果对这些学习原理都有所了解、有所把握的话,学习效率会得到提升。

基于学习基础素养的课堂变革有3个工作的突破点:一是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实验室,二是游戏化学习的实验室,第三个是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实验室。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规则、工具、情景的变革。

(二)更新教学有效性的衡量标准:学科意识与课程意识

在教学有效性的衡量标准上强调学科意识和课程意识。过去所说的有效教学“有效”,可能更多的是在学科层面,比如说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基本思想方法、基本活动经验。现在更要强调三维目标,强调课程意识。尤其是在学科育人方面更加注重5个方面:一个是基本认知,二是思维方式,三是行为方式,四是情感倾向,五是价值理念。

基本认知就是认知者知情意信行五位一体。知识注重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学科基本思想的培育。数学学科的素养、历史学科的素养都是有学科思想的。没有学科思想指导下的教学都是技术层面。讲衡量一个老师的教育教学境界有几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教知识;第二个层面是讲思维方式,讲能力;最高层面是讲学科思想。

思维方式就是让学生通过学科学习,具有这个学科观察世界、适应环境、创造新价值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学科在思维方式上就是学会用史料来证实,强调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下理解现实问题。每一代人都有它的时空局限性,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任务。这就是历史交给我们的时空观念。数学告诉我们要有采集数据、分析数据的概念,要有在这个基础上建立建模的概念,并在建模基础上预测未来。这就是数学学科告诉我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孩子不愿意学习,不好学,并不能都怪孩子。更重要的要看老师有没有帮助学生找到他学习的动力,找到他刻苦学习的理由。其中重要的理由就是通过学科学习变得更聪明,更能解决问题,更能获得成就。因此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尤其是跨学科的学习就显得至关重要。

情感欣赏就是通过我们的学科教学,不仅掌握学科知识与技能,而且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学习态度以及稳定的学习品质。

非常关键性的问题是价值性,学科本身具有伦理导向。有的孩子通过生物学的学习更加爱护小动物。也许可能有的孩子通过生物学的学习更知道怎么折磨小动物。这就是一种价值性的内化与导向。

(三)推进“教—考—招”一体化改革,确保有效教学的文化环境确立

1.小学阶段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

小学阶段所推动的等第制评价不是分数转换,分数转化是换汤不换药。等第评价是多维度的,是基于标准,是强调分项的等第,是更多完善评价功能的一种改革。什么叫多维度?评价是教学评价、有效性评价,不仅看他考得怎么样,还要看学生的兴趣、学习习惯,再加上学习成果。

什么是基于标准的评价?就是语文、数学、英语的评价不是常模参照的,不产生跟其他同学的竞争。如果达到标准都是优,关键看学生自己。分数的评价存在一分之争,搞得家长、老师、校长极其焦虑,已到了极致。有的小学一年级孩子做作业是在iPad上做的,在网络上做的。老师不用批改,机器自动批改,还能够自动排名,这样家长能不焦虑吗?快捷的技术手段让我们学得更快,同时也能快速地感受到一分之差的挫折感,这样学习动力每次都受到挑战,往往会弱化孩子的竞争能力,特别是男孩子。现在中考、高考、招公务员考试,优秀的多是女孩子。从孩子终身发展来讲,这种单纯的分数评价弊大于利。所以,要强调孩子自身的评价,基于标准的纵向评价,将竞争压力转化为竞争动力。因为竞争力是创造新价值的竞争力,而不是简单的复制。

等第制评价是分项的。比如语文学科的等第可以分成阅读、写字、写话几个模块。让家长知道,你的孩子哪些方面强,哪些方面弱。

评价改革要更多地完善评价的功能。小学的评价、学科的评价,首先具有激励作用。小学不需要人为的区分度,全班都可以考100分。要区分就与自己区分,不要和他人区分。小学的评价关键是能否激发孩子学习兴趣,不要让孩子从小就受到压抑,产生厌学情绪。如果我们的分数让学生产生了厌学,评价让孩子产生了厌学,那这个分数一点儿价值都没有。学生做错没关系,改正就好,就可以评优,这是评价的精髓所在。

评价还有改进的作用、诊断的作用、选拔的作用。在小学阶段要淡化选拔,甚至不要选拔。要把教学有效性的评价从一把尺子变成多把尺子。

2.高考、中考改革引导有效教学变革

高考、中考改革要强调评价的有效性。从命题上来说要强调学以致用,强调衡量标准和教学要求相结合,在学习管理上要强调过程和结果相结合。

3.构建“生—校—区”三级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在区域层面要形成“生—校—区”三级教育环境,让教育行政部门和政府不只是关注学科的学习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关注教育投入,关注考核。这一系列教育评价管理的改变都是为了创造有效的教学文化。政府要创造良好的环境,明确教学改革导向。这样,我们的有效教学环境会更好,我们的孩子会得到更好的成长,我们的教师会更有成就感,校长会更有获得感。

(作者系上海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精讲原来是这样的
下一篇:不教之教:核心素养的教学实现方式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