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你备的是课,还是你自己?


2017-03-02 10:44:14   来源:教师发展中心   撰稿:发展中心选自网络   摄影摄像:    ;  评论:0 点击:

 

 

在教学工作中,几乎每个老师上课前都要认真的备课,他(她)的面前放着一本教科书、一本教学参考书和一本教案本或者一本习题集。他认真的阅读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他不仅要非常清楚的知道一节课中的每一个知识点,还要考虑好怎么向学生清晰透彻的讲解知识点。这种备课状态或许可以说是老师日常工作的常规,任何一个负责任的老师都会这么做,甚至做的比这还要好,下的功夫会更大。但是我认为,这样的老师只能说是负责任的老师,他的备课只能称为直接备课。这种一本教科书加一本教学参考书的备课方式离真正的备课还差的远。因为真正的备课不是在备课,而是在备自己!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的一篇文章中讲了一个故事:有一次区教育局视导员到他们学校听课,讲课的是一位历史老师,本来视导员准备在听课过程中记录点什么,可是他听的太入迷了,以至于忘记了用手中的笔做记录。课后,视导员问讲课的历史老师:您备这节课花了多长时间?历史老师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于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苏霍姆林接着写到:怎样进行这种备课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现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课备成单调乏味的死扣教科书,那你就去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说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是沧海之一粟。

 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段话说明,一个教师要想上好一节课,靠死扣教科书式的那种直接备课是远远不够的。而是要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养成读书的习惯,每日不间断的读书。读那些与自己所教学科有关的学术专著(我觉得读书的视野越宽越好,不仅仅局限于自己所教的学科)。读书实际上就是在备课,如果把死扣教科书的那种备课叫做直接备课的话,那么这种读书式的备课可以称为备自己。

 笔者认为,只有备自己的那种备课才能称为真正的备课。因为课是死的,你再怎么备,一节课就那几个知识点,你无法改变,最多改变一下你的教学方式。你在课堂上讲来讲去就是那几个点,重复的多了毫无意义。这种直接备课的方式哪怕你再认真、再用功,你在专业领域也取得不了太大的长进。

 可是如果你是用读书的方式备自己,也许时间长了,你的课讲的就会大不一样了。因为一个人读书时间长了,你的气质就变了,你能从广阔的视野去俯瞰教科书里那些单点乏味的知识点。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当一个读了很多书,并把读过的书转化为自己的教学风格的老师站在讲台上讲课的时候,他的课堂一定充满了迷人的场景,让人听得入迷,就像上文中的那个历史老师。教科书是死的,但是教师是活的,只有教师才是教学中的源头活水,要想把这一股源头活水变成汹涌澎湃的河流,除了读书别无选择。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做学问的八层境界
下一篇:何以让课堂教学变得高效起来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