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辛亥革命


2013-01-10 11:22:10   来源:信息管理中心   撰稿:杨帆   摄影摄像:    ;  评论:0 点击:

《辛亥革命》教学课件.ppt  【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教学内容包括三部分:清末民主革命风潮的兴起、武昌首义、民国的建立和帝制的终结。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学习要点“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辛亥革命》教学课件.ppt

 

  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教学内容包括三部分:清末民主革命风潮的兴起、武昌首义、民国的建立和帝制的终结。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学习要点“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和对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将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一、辛亥革命的背景,包括帝国主义的侵略、清政府的新政和革命党人的准备;二、辛亥革命的过程,包括武昌首义、十几省独立、民国建立、帝制终结、袁世凯窃取果实;三是对辛亥革命的评价。
  2.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刚刚由初中步入高中阶段,部分学生的认知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培养提高。因此,本课设计突出对学生形象思维的训练,给学生营造一个强烈的视觉氛围,从而为学生的能力提升打下根基。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提出的学习要点:“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1.知识与能力:
  基础知识:兴中会;分析同盟会成立的主要背景、了解其主要内容;三民主义;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黄花岗起义;武昌首义;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帝制终结;袁世凯掌握政权;辛亥革命的性质、意义。
  通过对基础知识的分析、理解,培养学生从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利用地图资料培养学生识图能力;依据史实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提供历史信息,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2)使学生学会结合史实分析问题的方法。
  (3)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会概括和阐释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史论结合的分析中,培养学生崇尚科学、探求本质的科学精神,以及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培养以史为鉴的历史意识。
  (2)通过感受孙中山、秋瑾、林觉民等革命者追求民主、自由的献身精神和高尚情怀,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为理想而奋斗的顽强毅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同盟会的成立;武昌首义;中华民国的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意义。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三民主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正确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

  设

 

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孙中山像和毛泽东、江泽民、胡锦涛对孙中山的评价,引导学生思考:共和国三代领导人为什么对孙中山有如此高的评价?

 

  学生思考、回答

  引导学生认识孙中山先生对中国民主革命做出的巨大贡献——领导了伟大的辛亥革命,导入新课。

推进新课

 

 

 

 

 

 

 

 

 

 

 

 

 

 

 

 

 

 

 

 

 

 

 

  一、背景
  1.展示帝国主义侵略、清政府新政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反映了什么问题?
  2.革命党人的准备:要求学生快速阅读教材63~64页第一目大字内容,归纳总结。
  重点讲解同盟会和武装起义。
  (1)出示同盟会表格,要求学生填写。结合《同盟会宣言》掌握三民主义的内容并进行评价,政党的概念理解以及同盟会的性质。
  (2)黄花岗起义:出示烈士纪念碑、孙中山的评价、秋瑾和林觉民的遗书,让学生谈感想。

 

  (3)知识总结:
  兴中会、同盟会建立(组织准备)
  与改良派论战 (思想准备)
  武装起义  (军事准备)



   二、过程
  1.武昌首义:播放录像,并要求学生搜集录像中的重要信息。
  课件呈现:
  武昌首义:1911.10.10
  湖北军政府成立
  出示黎元洪的肖像及简介,完成教材64页探究题。

 

  2.革命发展:出示《清朝分崩离析图》,演示革命形势的发展:十几省独立。
  3.民国成立:
  (1)出示图片:孙中山就职、大总统誓词、题字、五色旗,简要讲述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概况。
  (2)播放录像,以孙中山对中山装的诠释进一步理解民国的性质,并因此引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结合教材65页第一段文字,概述《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
  出示材料,解读《临时约法》并讨论回答问题,认识其性质和意义。
  4.帝制终结:
  展示图片《宣统帝退位诏书》,强调时间和意义。
  5.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出示袁世凯的肖像,并以问题“在1912年,处在孙中山的位置,如果是你,你会把革命党人苦心斗争得来的政权给袁世凯吗?为什么?”引入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袁世凯夺取权力的原因。
  在学生讨论中,应注意:①引导学生从客观形势、袁世凯、革命党人以及孙中山自己等方面进行思考;②引导中注意拓展思路,发现学生创新观点,合理的予以充分肯定,不合理的给予纠正;③教学生要史论结合。



   三、评价
  引导学生从本课中加深对辛亥革命的理解、认识,以及出示学生学过的文学作品《阿Q正传》,分小组讨论,进行评价。
  应注意:
  (1)引导学生从革命的性质、意义和局限性进行全面、客观评价。
  (2)对比1912年前后的史实和《临时约法》等史料,侧重分析辛亥革命变革政治体制的意义。

 

  学生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学生阅读、提取有效信息、归纳、回答。

 

  填表格,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学生阅读,体会烈士的革命精神和高尚情怀。

 

 

 

 





   学生看录像,并搜集信息,进行回答。

 

  
  学生各抒己见。

 

 

  学生读图,概括革命的发展情况。

 

  欣赏图片,搜集信息。

 

  观看录像,进一步体会先生追求民主共和的革命情怀。

  学生阅读教材,概括内容,并进行问题回答。
  阅读材料,小组讨论,回答问题,提升理解。

 

  观察图片,知识记忆。

 

 

 

  针对问题,结合教材相关内容进行讨论,回答。

 

 

 

 

 


   全面理解本课的体系,阅读材料,小组讨论,阐释观点。

  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20世纪初民族危机加重、阶级矛盾尖锐,从而加深对革命党人采取暴力革命推翻清统治的认识。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分析能力、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归纳、表述能力。

  使学生快速记忆知识,并能结合史料评价三民主义,突破重难点。

  体会一代女侠的豪迈,林觉民对妻子、父亲的情与爱,革命志士舍小家为大家的革命情怀,从人性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为学生创设情景,并培养其根据史料搜集历史信息的能力,体现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培养学生评价问题的能力,理解教材的论述“黎元洪的就职开创了由革命党人、军界上流人物与旧官僚结合起来的统治方式。”说明革命开始就潜藏失败的危机,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刺激学生记忆。

  充分利用多媒体为教学服务,直观感受与阅读史料相结合,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并达到突破学生知识上的重难点和教师施教方法上的难点的目的。

  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在解答中了解当时的复杂的形势,另一方面也了解孙中山先生的维护共和,不居功自傲,一切以革命需要出发的伟大精神以及丰富的个性。同时注意不简单地用“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教条地束缚学生的思维。

 

  一是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二是培养学生评价问题的能力;三是通过小说形式,告知学生认识历史的多维视觉与方法;四是通过这种形式使学生认识到,历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理解语文和英语等其他学科的作用,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自觉性与主动性,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将历史的学科功能落到实处。

小结本课

  教师总结升华:辛亥革命作为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在中国政治民主化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历史证明,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人民冲出黑暗,日益壮大的无产阶级即将登上历史舞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曙光喷薄欲出。

 

  理解、体会。

 

  既对本节课深化认识,又为下一节课《五四爱国运动》作铺垫,对学生的知识体系进行贯通。

课外问题探究

  探究题目: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也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请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提供参考信息。

  课后查阅资料,深入理解本课知识。

  将课内知识进行拓展延伸,并培养学生查阅、筛选史料的能力和探究学习的能力,为学生学会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板书设计

 

    辛 亥 革 命
  一、背景
  1.帝国主义加紧侵略(民族矛盾加剧)
  2.清政府实行新政(阶级矛盾尖锐)
  3.革命党人的准备
  兴中会、同盟会——组织准备
  与改良派的论战——思想准备
  各地武装起义——军事准备
  二、经过
  1.武昌首义:1911.10.10
  湖北军政府
  2.十几省独立,清统治土崩瓦解 1912.1.1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帝制终结:1912.2
  5.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1912.3
  三、评价
  1.性质:
  2.意义:推翻了、创建了、深入了
  3.局限:

 

 

  基本知识点明确,线索清晰,突出重难点。


  


相关热词搜索:辛亥革命

上一篇:第一页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