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纪念马克思主义诞生200周年


2018-05-24 15:08:46   来源:   撰稿:张宏民   摄影摄像:    ;  评论:0 点击:

2018年5月9日,历史教研组在阶梯教学楼三层北办公室进行了教研活动,本次教研主题是领会党中央纪念马克思主义诞生200周年活动的意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作为解释历史的唯一理论依据。组长马莉强调对《高中历史课程
 

201859日,历史教研组在阶梯教学楼三层北办公室进行了教研活动,本次教研主题是领会党中央纪念马克思主义诞生200周年活动的意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作为解释历史的唯一理论依据。

组长马莉强调对《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使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结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探索实践,把握好“什么是唯物史观”、“为什么学习唯物史观”和“怎样运用唯物史观”三个方面。特别是怎样运用唯物史观讲了她自己的看法。

1.坚持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分析历史,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物质生产的活动是一切活动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实践活动,物质生产活动的水平和形式决定了人们在生产过程的相互关系和的性质,因而决定上层建筑中的政治统治形式、法律制度、思想文化艺术的状况。当然,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会起到反作用。

  在历史教学中可以运用这个观点分析历史。如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导致井田制和分封制逐渐瓦解。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各国实行变法和改革,与此同时,在思想领域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在分析小农经济和“重农抑商”政策的关系时,可以运用这个观点来分析等等。

2.坚持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分析历史,一切历史现象都不是孤立的,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一定时期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和科学艺术都是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下存在和变化的,它们之间或有直接的联系,或有间接的联系。人类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虽然偶有反复,但发展仍是总趋势。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用这个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如自烟片战争爆发以来,中国的经济结构、外交及思想文化都发生深刻的变化。

3.坚持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分析历史,从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出发,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是唯物史观对历史分析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把具体问题放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分析。如对历史人物、事件进行评价时,要把其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分析,不能脱离其所在的历史环境。

  以“重农抑商”政策为例,在小农经济占主导的封建社会来说,该政策有其历史进步性,而封建社会晚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重农抑商”政策显然成为时代进步的绊脚石,所以其落后性就占据主要位置。

4.学会阶级分析的方法,在阶级社会里,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都不可避免地打上阶级的烙印。作为统治阶级,不管是奴隶主、地主,还是资产阶级都将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巩固自己的统治作为各种活动的出发点。虽然有时他们会采取一些有利于统治阶级的措施,但其目的仍是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巩固自己的统治。因此在研究阶级社会的历史中,应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用阶级的观点分析阶级社会的现象找出问题的本质。

以梭伦改革为例,虽然在改革措施里有有利于平民和下层民众的措施,但改革的最终目的是缓和奴隶主和平民的矛盾、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梭伦之所以要采取一些维护平民利益的措施,是因为当时平民和奴隶主统治阶级的矛盾非常尖锐,经常爆发平民反抗统治的斗争,如果不采取措施缓和矛盾,奴隶主的统治便处于危机之中。可见梭伦是站在奴隶主阶级的立场上,处于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而实施对平民有力的措施的立场上。

李树全老师谈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理解。

    马克思主义对事物和现实的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的,它彻底改变了西方的传统理念和思维方法。这种以实践为基础的思维方式取代了传统的以还原论为基础的本体化思维方式,不再追求终极真理,而是把改造世界作为根本任务。因此可以说,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变革。可是人们在认识马克思主义和西方传统之间的关系时,经常受到传统的思维方式的影响,不能从整体上进行把握,而是从局部和个别关系入手,影响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的正确理解。因此,只有真正理解并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观念和思维,才能完成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理解。

    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理解也是对真正符合马克思主义原意和精神的理解,要以时代为基础,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意义和精神。可以将其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对重要历史事件的总结和判断;第二,社会的历史理论;第三,对人的存在方式和人类发展的思考。马克思主义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人们已逐渐抛开第一层,进入了第二层,可是马克思主义持久的生命力和第三层的结构息息相关。所以完成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理解就要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第三层内涵,也就是人存在的本质性的文化精神。

    与会的其他组员也都谈了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一致认为在理解马克思主义时,不应仅停留在文字层面或行为层面,还应深入到精神层面,也就是说,在理解马克思主义时要有彻底的“实践精神”。实践精神是指实践高于理论,实际生活大于思维模式,要将生活放在首要位置,以生活实践为基础。如果仅仅在文字层面上理解马克思主义,我们将无法释放马克思精神,解放自我,也就无法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在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时也可以对其提出怀疑,探讨马克思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只有在批判的环境中,并以我国人民的生活实践为出发点,马克思主义才能得到完善和发展。

只有深刻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才能运用它对生活和实践进行指导。只有以当代社会发展的情况为基础,发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的局限性,并不断发展、创新、丰富马克思主义,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在当代中国的背景下,要站在世界历史发展和全球发展的高度,以我国经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为基础,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具体内容,构建适合我国21世纪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具有时代价值。

最后,马莉组长布置了有关下周一的示范课活动,要求提前调整好自己的课,准时参加,会后进行讨论,互相学习。并要求各年级做好中期考试的总结工作,做好‘一师一优’课的选课、课件的制作、教学设计、集体打磨等安排。

 

相关热词搜索:马克思主义

上一篇:风好正是扬帆时
下一篇:上好微课

分享到: 收藏